外滩踩踏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行动
随着跨年夜的钟声响起,外滩陈毅广场却发生了踩踏事件。在这危急时刻,浙江省温州市儿童医院儿童感染科的护士吴小小和温州医科大学同学潘盈盈挺身而出,参与了现场的紧急救援。她们是在现场听到警察寻找医务人员的消息后,奋力挤入临时隔离区域的。到达现场时,她们看到几名外国志愿者正在为伤者进行心肺复苏。在表明护士身份后,她们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救援工作中。
吴小小回忆道,那是一次比平日工作更加紧张、条件更加简陋的急救经历。救护车在踩踏事件发生后大约半小时才到达现场。由于救护车数量不足,警车也被用来运送伤员。警车上并没有任何急救设备和医护人员。吴小小注意到,一位外国志愿者一直在为一名伤者进行心肺复苏,但并未被允许继续施救。
随着临时隔离区域内集中伤者的增多,缺乏懂急救的志愿者的情况愈发严重。吴小小意识到,中国的公众急救教育存在严重缺失。她发现一些现场群众在实施心肺复苏时存在错误,例如按压位置不正确,这可能导致伤者肋骨断裂,引发二次伤害。在运送伤员时,有人直接拉着伤员的手和脚往车上送,这种做法可能给伤者带来极大的危险,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有颈椎和脊椎损伤的伤者来说,可能会导致高位截瘫。
一位多次参加赛事保障、持有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学会颁发急救证的资深急救专家也对此表示关注。在国外,救生员通常是由普通公众担任,他们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并通过考试。一旦有人发生意外,救生员会在救护车到来之前根据伤情采取相应措施。相较之下,我国的公民急救知识培训还存在很大的欠缺,仅有不到1%的人接受过急救培训。专家还透露,我国很少对警察开展急救培训,而警察往往是最先到达急救现场的人群。专家呼吁对警察、教师、公交车司机等群体进行急救教育。
这次外滩踩踏事故现场的紧急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吴小小和潘盈盈的勇敢和担当,也再次提醒我们急救知识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努力,普及急救知识,为构建更安全的社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