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的癌症阴影与水污染的挑战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淮河流域的河南、江苏、安徽等地频现“癌症村”。近日出版的《淮河流域水环境与消化道肿瘤死亡图集》数字版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残酷事实:癌症高发与水污染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的一部分,这份图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无法忽视这一问题。
淮河的水质现状究竟如何?近日,记者走访了淮河流域的河南省沈丘县,深入这个问题。在沙颍河畔的杜营村,村支部书记杜卫民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村里不断有人患上怪病。他们开始吃不下饭,四处求医却查不出病因。直到前往省城的大医院,才得知是癌症。
霍岱珊,人称“淮河卫士”,是民间保护淮河的一面旗帜。他为了保护淮河奔波了20年,其公益团队为国家提供了许多关键性的第一手材料。霍岱珊告诉记者,虽然经过治理,水质表面上有所改观,但那些看不见的污染仍然致命。上游的排污口已经很难找到,但水体中的持久性化学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他在办公室的水族箱里展示的十几条畸形鱼,是这一问题的有力证明。这些鱼的脊柱弯曲成螺旋形,鳞片叠生,身体天然残缺,都是来自淮河的受害者。
死亡阴影笼罩着杜营这个拥有两千多人口的村庄。杜卫民说,在2003年至2010年间,村里的癌症发病率达到了高峰,每年都有多人因癌症离世。在附近的大吴庄村,村民吴连营因癌而遭受了巨大的身体痛苦和经济压力。他无奈地表示,村里很多人发病后都无法存活太久。
专家指出,癌症高发与水污染密切相关。霍岱珊表示,目前最快的解决办法是抽取深层地下水用于饮用,但这只能解燃眉之急。他呼吁大众关注这一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他强调开展“清洁饮水”工程是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正视生态代价,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必须认识到污染物质进入人体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饮水,因此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共同为淮河流域的清洁水源和人民的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