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与将相之间,有一种充满神秘色彩的传说般的赏赐,那就是黄金千两的赠予。人们常会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帝王因将军的战功显赫,一挥手便赏赐黄金千两或万户侯的封号。在封建时代,这样的场景是否真实存在呢?我们能否真的如此轻易地拿出大量黄金进行赏赐呢?
在中国悠久的金属冶炼历史中,早在夏商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古代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从矿石中提取黄金并非易事。即使在春秋时期,青铜作为贵重金属也被广泛用作货币制造。
关于古代是否真的有动则赏黄金万两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记录来换算一下。在生产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的收入有限,黄金更是稀缺资源。有时候为了减少货币制造中的贵重金属消耗,一些朝代甚至会选择用物质如粮食等代替银子。
从战国至今,“金”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在古代文献中,金往往指的是铜制货币的单位。特别是在先秦两汉时期,贵金属如金子是稀有的奢侈品,主要用于工艺品制作。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则多以青铜为主。
到了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更为罕见。如果文献中记载“赏金千两”,通常会明确标注单位。例如,“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这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而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赏金黄金千两”,虽然在历史上也有其存在,但更多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
明清时期,“金”的概念更多地与银子相联系。在文人的笔记中,常说某物值多少金,实际上是指值多少两银子。例如,《清稗类钞》中记录的鼻,其价值被称为“数十金”,实际上是指数十两白银,而非黄金。更不可能是几十个铜板,那样的价格对于贵人来说过于廉价。
古代文献中的“金”概念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春秋时期的金多指铜,战国、秦、汉时期的金则多指真正的金子。而汉以后,带有计量单位的“金”通常指的是黄金。至于影视剧中的黄金千两赏赐,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历史存在的可能性,但我们更应认识到这更多是为了烘托氛围而进行的艺术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