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作压力的逐渐增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特别是在夏季,心源性猝死的事件频发,中国每年都有超过5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海林忧心忡忡地表示,猝死的年轻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仅今年,医院就已接诊了十多例30岁以下猝死病例,其中不乏年仅20多岁的年轻生命。更令人痛心的是,李海林今年还遇到了三名学生猝死的案例。
浙医一院心内科的副主任高丹忱则详细解释了猝死的分类。大多数猝死事件——高达80%至90%——都属于心源性猝死。这种悲剧的发生,往往源于两种因素:一种是精神过度紧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另一种是身体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在人群中已经达到了万分之四的高比例。而在现实生活中,男性因更容易激动、承受压力较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也高于女性。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夏冬两季由于温差变化大,发病率相对较高。
面对这样的现状,两位专家都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们强调,对于心脏相对健康的人群,应该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劳逸结合、适度锻炼;而对于心脏有疾病的人群,应该定期复查、按时服药,同样也要注意生活习惯。李海林特别提醒年轻人,不要忽视生活中的小细节,不要总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有问题,即使出现不适也要及时关注。
高丹忱则特别强调了有心脏病史或有直系亲属猝死家族史的人要更加重视身体健康。“目前通过基因检测已经可以发现一些先天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就诊。”他说。
一旦发生猝死事件,抢救的黄金期是事件发生后的10分钟内。在这期间,通过心肺复苏可以为救治争取宝贵的时间。许多家庭成员并不懂得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到送到医院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心源性猝死并非不可预防。只要我们注意调节生活习惯、保持心情的平和愉悦,就可以大大降低猝死的几率。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让我们共同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远离心源性猝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