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精神病量化指标:统计游戏还是真正关怀?
一场关于精神病人的量化指标寻找活动在郑州悄然展开,这场活动在某些程度上被质疑为凑人数的统计游戏。透过这场活动,人们不禁思考:量化指标在官方工作中的角色究竟如何?是否真的能够反映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郑州市卫生局下发的文件显示,各区筛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任务数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的2‰。这样的量化指标被层层分解到各个社区,甚至每个居民小区。看似精确的数字背后,却引发了对真实意图和执行效果的质疑。网友们对此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人的风险上,担忧此举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后果。目前看来,更像是一场统计数据任务,其实际作用尚不明朗。
这样的量化指标在官方工作中屡见不鲜,诸如罚款指标、破案指标、计生指标等。它们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当过度强调或机械式摊派时,往往导致各种问题。比如“尸体倒卖”、“冤假错案”,以及现在为人们所诟病的“被精神病”现象。这种机械式的摊派指标使得执行者容易采取应付的态度,导致数据失真,可信度大打折扣。
话说回来,对疑似精神病患者做入户调查,形成科学的统计数据,对患者和相关卫生工作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精神病患者的统计数据是降低、控制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不能否认其初衷和必要性,但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实施。
郑州的这一做法引发广泛讨论,担忧之声与质疑之声并存。统计数据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简单粗暴的摊派方式,尊重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否则,现实问题与统计数据之间的鸿沟只会越来越大,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要想真正统计出科学、合理、可信的数据为工作提供参考,必须先治理类似摊派指标的“行政病”。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关怀与科学的统计方法,而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和统计游戏。
在这场寻找精神病人的行动中,我们期待更多的是科学、人性化的工作方法,而非简单的量化指标。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真正需要关怀的精神病患者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将他们卷入一场无意义的统计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