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乐陵的一片田野上,一位坚韧的残疾农民万连云,为了要回被占的18亩承包地,奋斗了数年。他的故事,既是关于土地权益的争取,也是关于公平正义的呼唤。
时光回到2002年,那时的乐陵市丁坞镇西梁村,与德州市教师杨荣芳、乐陵市财政局干部杨勇姐弟签订了一份为期30年的《承包土地合同》。这份合同将666亩耕地租给他们种植杨树,其中包括村民万连云的一亩八分地。这一事件打破了村里原有的土地承包合同格局,引发了万连云土地权益的纷争。
万连云,一个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农民,在外地打工时得知自己的18亩承包地被人占用,随即开始了艰难的维权之路。他先后找到省农业厅和农业部,寻求帮助。农业部门的调查最终认定,西梁村委会与杨荣芳姐弟签订的《承包土地合同》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省农业厅的认定并没有给万连云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三年过去了,他的承包地依然被占,问题的解决似乎遥遥无期。万连云告诉记者,他想要回承包地的诉求很简单,但却遭遇了复杂的实际操作。当地干部提到的杨氏姐弟在全市租地种杨树供应造纸厂的情形,似乎成了解决问题的难点。但万连云质疑,维护农民的利益有错吗?为何自己的合法权益要被一再拖延?
万连云的遭遇并非个案。在农村土地权益纠纷中,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企业在农村占用农户承包地种植经济作物,往往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获取土地使用权。但当农民想要回自己的承包地时,却面临合同难以解除、权益难以维护的困境。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纷纷呼吁,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法律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也期待地方能够积极作为,解决万连云等失地农民的困境,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万连云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坚韧和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谊,也让我们看到了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希望万连云的承包地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也希望通过这一事件,能引起更多人对农村土地权益问题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