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固醇的悄然升高,犹如一场无声的突袭,使得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不断攀升。对此,中国卒中学会秘书长、北京安贞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张茁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胆固醇水平每增加1mmol/L,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便上升25%。反之,当胆固醇水平下降1mmol/L时,首发卒中的几率降低35.9%,对于首发和再发的中风,其降低幅度更是达到了21.1%。这一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国,卒中患者的数量庞大,每年新增患者高达150至200万。更令人关注的是,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五倍。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张茁教授指出,缺血性卒中占据了约70%的比例。高血压是出血性卒中的主要诱因,但近年来由于广泛宣传降压的重要性,出血性卒中的病例有所减少。的卒中流行病学报告将在六月底的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公布。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吃肉,就不会患上动脉粥样硬化。对此,张茁教授明确指出,这种想法并不科学。尽管食物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但肝脏代谢产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卒中二级预防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原因。
防治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是关键。对于一级预防,我们要关注那些从未得过卒中的人如何预防;而对于二级预防,重点是防止卒中再次发生。张茁教授强调,控制危险因素是防治中的关键,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控制。有些老年人会定期到医院输液,认为这样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这是一个误区。现在并无证据表明定期输液可以通血管。真正的预防措施是口服药物,如降压、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
那么,如何抗击动脉粥样硬化呢?我们需要识别风险,看看自己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可以进行颈动脉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如果确定为卒中高危人群,应进行全面的一级预防。如果发生了卒中,应做好二级预防,长期控制好危险因素,如血压、血糖。长期服用他汀和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治卒中再次发生。这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持续努力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