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常识 >

揭秘:为什么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立

  • 生活常识
  • 2025-04-13 00:59
  • 来源:www.dataiw.cn
  • 生活常识

在古装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刽子手高举屠刀,准备斩下犯人的头颅,太阳正好位于正上方。这时,突然有人高喊“刀下留人”。即使刀离犯人的脖子只有毫厘之差,刽子手也能瞬间停手。为何刽子手在听到这四个字后会立刻停手呢?专家表示,不必深究呼喊的内容,只需理解这13个字,便能洞悉其中的奥妙。

这13个字是:“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堪问陈奏”。意味着被判死刑的人在临刑之际若喊冤,将重新审理此案,并需上书说明情况。这一规定被庄严地镌刻在律法之中。

追溯斩首的源头,最早的规矩是“秋后问斩”。《礼记·月令》中描述道,随着凉风的到来、白露的降临和寒蝉的鸣叫,鹰开始捕捉鸟类,此时才是执行杀戮的时机。而“秋冬行刑”的最早记录则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在古代,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秋冬季节是万物凋零的时期。人们认为在这个时刻执行死刑是“顺应”自然现象的。宋朝的律法明确规定,从立春到秋分,除了犯恶逆及以上罪行,以及部曲、奴婢杀主的情况外,其他罪行不得在春季执行死刑。

斩首之刑一般等到午时三刻才进行。古人认为属于“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其鬼魂仍会纠缠行刑的刽子手等人。刽子手通常相貌凶神恶煞,而在阳气最盛的午时三刻行刑,这样鬼魂就不会找上门来。

宋朝是我国一个开放繁荣的朝代,也涌现了许多清廉正直、执法公正的官员。例如,包拯是我国著名的清官,他在任期间鲜有冤案发生,这也得益于宋朝对生命的重视。

为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律令中加入了“凡死囚临刑叫冤者,再堪问陈奏”的规定。刽子手如果违反这一规定,听到“刀下留人”不停手,是需要承担责任的。他们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担心自己杀错了人,甚至可能被冤魂索命,或者死后投胎为畜生。

一方面是律法的命令,另一方面是道德上的约束,刽子手通常会非常谨慎。当听到“刀下留人”时,他们会立刻停手。这四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呼喊,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法律的尊重的体现。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