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甘沟滩村,深藏在这条小山沟里的是一段艰辛的历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生活的贫困,许多村民不得不选择卖血来维持生计。陈邦顺,今年64岁,是这片土地上的一名普通村民,也曾是卖血大军中的一员,献血的痕迹伴随了他近半个世纪。
那些年,陈邦顺一家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挣扎。为了养家糊口,他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手持献血证,频繁往返于兰州、西宁等地卖血。他的手中,每一本献血证都是生活留下的烙印。最多的一次,他一天内抽了1200毫升的血。走出医院时,他几乎无法站稳,但他为了家人,依然选择继续前行。
在这个艰辛的时代里,陈邦顺的大儿子小良是他们的希望。他成功考入西安的一所大学,成为村里人的骄傲。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陈邦顺不得不继续卖血。然而在一次媒体报道后,小良对父亲产生了误解和不认同,最终断绝关系并杳无音信。失去儿子的消息对陈邦顺一家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他的妻子经常对着儿子的照片偷偷流泪。陈邦顺的心中充满了自责和遗憾,但他从未放弃寻找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扶贫政策逐渐改善了甘沟滩村的生活条件。陈邦顺家的土地部分退耕还林后,他们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两个儿子外出打工,生活逐渐好转。但陈邦顺的心中始终有一个空缺——他始终在寻找失去联系的儿子。
回想起那段日子,陈邦顺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他在卖血的同时也在为儿子的未来付出努力。他深知自己的卖血是为了让儿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未来。然而儿子的误解和不理解让他心痛不已。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充满了自责和遗憾但也充满了希望和爱。他希望有一天能够与儿子重逢并解除彼此之间的误会。
如今甘沟滩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陈邦顺的牵挂和寻找从未停止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回失去的儿子重新拥有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是一个关于爱、关于家庭、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也是一个关于贫困山区人民在和国家的帮助下逐渐走出困境实现生活改变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