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收录了《大学之道》一文,这篇文章选自儒家经典之作《大学》(曾参编撰)。《大学》一书首次亮相于语文教材之中,对于深入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伟人们教导我们,在学习古代典籍时,要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而学习古代典籍的目的在于活学活用,方法上应持有扬弃的态度。那么,《大学之道》一文的美质与瑕疵究竟体现在何处呢?
在《大学之道》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学习的目的,即所谓的“三纲”——追求光明德行、亲近民众、达到至善之境。作者认为学习的道路在于修身养性,以实现道德的完善。这一理念为后世学者树立了高标准的道德典范,起到了激励和警示的作用。历史上,诸如范仲淹、张子厚、文天祥、林则徐等人均体现了这种崇高的道德追求。
而关于学习方法,《大学之道》中详述了六步学习法——止、定、静、安、虑、得。其中,“止”被视为学习的起点,蕴含着对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的重要启示。“静”与“安”两种状态的区别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学习的思考方向。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引导学生超越表面的安静,追求内在专注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精髓。
《大学之道》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瑕疵。在学习目的方面,该文过于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而忽略了对自然规律和技术科学的。这种偏向导致近代自然科技的落后,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反思。在学习方法上,《大学之道》所提到的六步学习法主要是内求的方式,而对于外求的方法如表演、游学、讨论、实验、调查等并未涉及。《大学之道》中的“八目”在历史上仅适用于精英阶层,对草根阶层并不具备普适性,这也使其在当代社会的局限性更加突出。
《大学之道》作为儒家经典之作,对于我们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深入领会其精髓之处,也要理性看待其存在的偏颇之处。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此,也建议大家在阅读时结合其他资料和方法进行深入学习,以更全面地理解《大学之道》的内涵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