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发令是否称“懿旨”及溥仪赐奕劻特殊谥号的背后故事
在清朝的皇室礼仪中,亲王发令并不称为“懿旨”。实际上,“懿旨”是专指皇后或皇太后的命令。而关于和硕庆亲王奕劻,为何溥仪非要给他一个带犬旁的谥号,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故事。
和硕庆亲王是清朝的一位世袭亲王,自永璘在嘉庆年间受封开始,这一家族的地位逐渐上升。奕劻作为庆亲王的后裔,其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从一个早期的穷贝子逐渐崛起,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海军事务、陆军武备院等要职。他的贪婪和权力欲望也随着他的地位一同增长。在其七十大寿时,收受的礼物不计其数,生活奢侈至极。
奕劻在政治上的行为让溥仪极为不满。尤其是在清朝晚期,奕劻与袁世凯等人的紧密关系以及他在外交事务上的失误,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当奕劻去世时,其家人请求溥仪赐谥以风光敛葬,内务府大臣最初拟定的谥号并未得到溥仪的认可。
溥仪对此极为愤怒,坚决要求给奕劻一个带有犬旁的谥号。在载沣的劝说下,虽然最终赐给奕劻一个“密”字的谥号,意为“追补前过”,但在清朝的王爵谥号中,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差的评价。这也反映出溥仪对奕劻的不满和对其行为的谴责。
溥仪时期的铁帽子王奕劻,虽然地位显赫,但其晚年遭遇的讥评也反映出清朝末期的混乱和皇室的衰落。而溥仪所赐的谥号,无疑是对其生前行为的一种评价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