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冯立中记者近日从安徽省血防工作会议上得知一项重要消息。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耕牛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其潜在的影响力不容忽视,相当于30个得病的成年人。控制传染源是防治血吸虫病的关键之一,而减少乃至淘汰耕牛则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安徽省在血防工作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年年末,该省已有30个血防重点县(区)发布了禁止放牧的公告,这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之一。该省在最近4年中积极推进“以机代牛”行动,成功淘汰了3.15万头耕畜,减少了10.13万头易感家畜,使得全省血防区的血吸虫感染率、耕牛感染率以及急感发病率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为了实现更有效的传染源控制,安徽省已经将这项工作纳入对各市血防工作的年度考核目标。该省各地按照每年完成20%重点流行村传染源控制管理的目标,到2009年年底,已经有276个行政村成功地淘汰了耕牛。更是通过资助农户购买机器,大力推广“以机代牛”,共实施了11.3万台套。为了加强禁牧管理,该省的29个重点县(区)还聘用了禁牧管理员,在重点地区开展禁牧巡查。
不仅如此,安徽省还从2010年开始在全省实施了血防传染源控制的“百村工程”。在这一工程中,每年都会在100个重点流行村全面淘汰耕牛,并综合实施多项控制措施,如推广机器耕作、改善厕所卫生条件、建立沼气池等。农业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实施家畜圈养、改变水田为旱地、挖塘养鱼、沟渠硬化、调整养殖结构等,以降低群众接触疫水的机会。
安徽省已经明确提出,到2013年,该省将实现所有血防重点流行村无耕牛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将极大地推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发展,也将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重大转身的背后,是安徽省在血防工作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