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鱼事件引发市民关注,食品安全警钟再次敲响。近日,上海水产行业协会、长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等权威部门发布消息,上海市场上的长江鱼占比仅为两成,市民不必过分恐慌。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家国际环保组织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长江上、中、下游采集的鲤鱼和鲶鱼样本中检测出壬基酚和辛基酚两种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它们可能导致雌性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今年1月至3月间,研究人员在长江沿岸采集的鲜活江鱼样本经过冷冻避光保存后,被送往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实验室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长江野生鱼类体内累积了包括有机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在内的有毒有害物质。
尽管上海临近长江,但市民每年消耗的长江鱼并不多。上海水产行业协会秘书长范守霖透露,市民每年消耗的水产品近20万吨,其中来自长江口的仅占两成。长江流域渔业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长江鲥鱼、刀鱼、河豚等珍稀鱼类因江水污染和过度捕捞而濒临灭绝,仅存的刀鱼数量逐年减少,且体型越来越小。目前,除刀鱼和凤尾鱼外,其他鱼类很难鉴定其是否来自长江。
有关专家表示,长江鱼染毒的可能性较大。近二十年来,随着沿江经济的发展,排污问题也日益严重。长江每年都要“接收”数百亿吨含有化学物质的工业污水。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类,长年累月在身体里累积出化学物质甚至重金属的可能性非常大。底层的鱼类如回鱼等存“毒”量较大,而生活在江面上层的鱼类如刀鱼虽然受影响较小,但繁殖生育也受到严重影响。
管理部门呼吁市民,从食品安全和水生资源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谨慎食用长江鱼。这一事件不仅关乎食品安全,更是对人们环保意识的再次提醒。让我们共同关注长江生态,保护我们的水资源,珍爱身边的每一条生命。(I时代报 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