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
拼音:bù máo zhī dì
解释:不毛之地,意指土地贫瘠荒凉,寸草不生的地方。在这里,“毛”指的是谷物、草木。原指未种植五谷的地方,后来扩大为形容最荒凉、贫瘠或者未被开垦的土地。也作“不发之地”。
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二年》中有言:“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表达了对于这片土地的荒凉和贫瘠的描绘。
这个词语的用法是偏正式,常常用作主语或宾语,来描绘那些荒凉或者未开垦的土地。
示例:南方的不毛之地,曾是瘴疫之乡。丞相肩负重任,却自远征于此,实在非明智之举。(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贪婪的心如同沙漠中的不毛之地,吸收所有的雨水,却不肯滋养出一草一木来利益他人。
近义词:穷山恶水、荒乡僻壤、寸草不生、荒山野岭等,都是形容土地的贫瘠荒凉。
反义词:鱼米之乡、天府之国、通都大邑等,则是形容土地的肥沃富饶。就像在不毛之地的反面,它们代表着丰饶与繁荣。这片丰饶的土地,膏腴之地,沃野千里,与贪婪不毛之地形成鲜明对比。三山五岳、极乐世界、肥田沃土等词语也是其近义词。它们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美好、富饶的地方。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富饶的世界中,不毛之地似乎是一个无法抵达的远方。但正是这样的地方,提醒我们要珍惜手中的资源,善待每一寸土地,让每一片土地都能焕发生机,不再是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