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血管,其形成机制尚未有确切答案,但学界存在诸多假设。在人类妊娠的早期阶段,我们设想一种情景:在正常的生理过程中,体蒂(即脐带始基)将绒毛膜延伸到胎儿身上,这一过程需要与血液供应最为丰富的蜕膜接触。在大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学者们的研究中,Franque在1900年提出一种理论,他认为在早孕期间,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区域是包蜕膜。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胎盘生长将依靠这一区域的滋养。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血液供应的丰富程度逐渐向蜕膜的底部转移。胎盘在转移过程中会迁移到新的区域,而体蒂仍保持在原位。由于迁移过程的影响,原位的绒毛逐渐萎缩并变成光滑的绒毛膜结构。这导致血管像帆布一样呈帆状分布。
在大约十年后的研究中,Strausman(1902)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认为胎盘种植在底蜕膜开始,脐带附着于胎盘的中心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附着位置逐渐变得偏心并最终转移到边缘部位。附着部位周围的胎盘叶逐渐退化成光滑的绒毛膜结构,最终导致脐带帆状附着现象的出现。这种变化过程被Benirschke和Driscoll(两位学者在大约半个世纪前的观点)所证实并接受。这种前置血管现象可能与胎盘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变化有关,这些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和母体因素等。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