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观念中,追求人体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健康生存的基础。这种人与自然的相互呼应中,最为显著的是人体五脏与四季更迭之间的紧密关联。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所述,四季阴阳变化,人体生病往往源于过度使用,这是普遍规律。五脏养生需要遵循四季盛衰的变化,避免身体的“疲劳驾驶”。
在春季,肝气最旺,如同大地回春,万物苏醒。这个季节出生的人,性格通常最为平和、理性,得益于肝气的疏达。如果不注意保护肝脏,或让它过度劳累,便可能导致肝气疏泄过度,引发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的问题,进一步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
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心主神明,心气旺盛则神清气爽。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如果心火过旺,火热之邪便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过度使用心力,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疾病的危险。
到了冬季,肾的功能影响人体最深。肾在人体中代表着生命之气,主管生殖与发育。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随自然界进入冬眠状态,便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导致气血阻滞,引发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秋季是肺的主场,也是肺最容易受到外邪侵袭的时候。肺主呼吸之气,此时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往往大量增加,需要特别关注呵护。
在农历六月左右的长夏时节,脾气主导人体。脾既负责水谷的运化,又控制人体的肌肉四肢。如果脾被过度使用,便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状况,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遵循四季更迭与五脏养生之间的关联,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养生的方式,才能避免身体的“疲劳驾驶”,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