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国特赦名单未包含前总统李明博的原因,可从政治、司法及社会舆论等多角度进行剖析:
我们来谈谈政治派系的对立与历史纠葛。李明博曾主导对前总统卢武铉(文在寅的政治盟友)的贪腐调查,卢武铉在调查期间不幸离世。文在寅及其执政势力普遍认为李明博对卢武铉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历史心结无疑影响了特赦决策。虽然尹锡悦与文在寅分属不同阵营,但他同样遵循了“赦免需符合国民共识”的原则。而李明博因贪腐案被判入狱17年,其案件涉及直接的财务利益交易,与朴槿惠等人的“政治案件”性质不同,更容易引发公众的负面舆论。
国民共识与舆论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韩国在特赦问题上一直强调需获得多数国民的支持。由于李明博涉及受贿、贪污等多项刑事罪名,公众对其负面印象较深,对其进行赦免可能会引发社会争议。在尹锡悦执政后期(2025年),其支持率逐渐低迷,赦免政治敏感人物可能会进一步冲击其公信力。执政方选择了优先赦免李在镕等经济界人士,以稳定经济形势。
司法案件性质与政策导向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李明博的案件被定性为“个人贪腐”,与朴槿惠的“亲信干政”等政治案件存在明显的司法性质差异。执政方认为其罪行更接近“私利犯罪”,对其进行赦免难以获得法理上的支持。近年来韩国的特赦政策侧重于“促进民生与经济复苏”,而李明博作为已卸任的政治人物,并不符合当前的政策优先目标。
李明博未被特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历史纠葛、司法案件性质以及执政方的策略。这一事件反映了韩国政坛派系斗争的激烈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