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思想:马钱科钩吻属钩吻的药理研究取得进展,特别是在镇痛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备受关注。以下是关于该话题的生动报道。
标题:马钱科钩吻属钩吻的药理研究展现惊人潜力:镇痛作用机制介绍
近日,第12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盟会在上海盛大召开。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的张敬杨博士在大会上分享了关于中药钩吻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在一期国际刊物《疼痛》杂志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钩吻,俗称断肠草、大茶药,是一种马钱科钩吻属的藤本植物,具有极高的生物学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为生物碱类,其中钩吻素甲是重要成分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有将钩吻提取物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报道。
张敬杨博士在王永祥教授的指导下,对钩吻素甲的镇痛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骨癌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的动物模型上,他们发现钩吻素甲具有强效镇痛作用且不会产生耐受性。这一特点与现有的镇痛药物如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采用放射配体竞争技术和基因沉默技术,进一步证明了钩吻素甲通过激动脊髓α3甘氨酸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为近年来提出的脊髓α3甘氨酸受体作为治疗慢性疼痛的靶点分子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30%至50%的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比例更高达60%至90%。目前,三阶梯方案中的药物首选,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产生耐受性,甚至产生痛觉过敏和成瘾,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现和开发有效且不产生耐受的镇痛药物对减轻癌症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钩吻素甲的研究进展为癌症疼痛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强效镇痛作用不产生耐受性的特点,使其成为潜在的镇痛药物。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钩吻素甲有望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多关于钩吻的药理研究动态和精彩内容,请浏览相关健康资讯网站以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