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活展现】
踏足重庆垫江县大石乡,你会被那里一项独特的技艺所吸引——竹编。在这里,有一位名叫赵行恩的手艺人,他是垫江大石竹编的第五代传人。他的竹编作品,每一件都是精心之作,细致入微,巧夺天工。
赵行恩,一个名字,一个传奇。他的手中,有着让竹丝起舞的魔力。在他的工作室里,竹丝仿佛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创新精神和巧妙手法。
从选材到成品,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高的技艺和精细的操作。赵行恩选竹时,砍高不砍低,砍嫩不砍老,每一根竹子都是他的心血。经过刮皮、破竹、分层、打薄等工序,竹子变成了透亮的竹片。
最绝的,是赵行恩的分丝技术。他拿出的排针剖篾器,左手按压,右手轻划,竹丝随即散开,如同黑色的发丝。他可以在1厘米的竹篾上分出15根竹丝,每根都厚薄均匀,韧性十足。
编织过程中,赵行恩需要不断接入新丝,所有的接头都必须藏而不露,这需要极高的操作技巧。他的工作室里,各种竹制品琳琅满目,每一个都是他的心血结晶。
这位84岁的老人,从小跟着祖父学习竹编手艺,从箩筐、锅盖、斗篷,到观赏价值的工艺品,他用手中的竹丝,编织出了自己的人生。他的灵感源于一次街市上的偶然一瞥,那一刻,他知道,他要用一辈子去研习技艺,让大石竹编从实用型转变为观赏型。
2011年,“大石竹编”被评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行恩不仅传承了这门技艺,还开设免费培训班,帮助当地残疾人就业。他的工作室先后招收了10名残疾人,培训的贫困户及残疾人达1200余人次。
现在,虽然赵行恩已84岁,眼睛已不如年轻时清晰,但他的手却依然有记忆。推推鼻梁上的老花镜,他的手如同在跳舞,熟练地用竹丝串起一幅长画,仿佛在讲述他和大石竹编的不解之缘。
跟随老赵走进竹林,感受那竹子的清香和生命的脉动。在这里,每一根竹子都有可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老赵的竹编技艺,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2020年06月22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