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引发的涟漪效应席卷全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思。在哈尔滨的一所高校里,学校却以桶装水“太危险”为由禁止学生订购,这一举措令人啼笑皆非。网友们纷纷调侃这一行为,认为这是对“智商”的质疑而非真正的防范措施。
在这所高校,为了防患于未然,校方干脆禁止了桶装水的使用。作为一所医学院校,学校实验室里的各种化学品和药品使得校方格外警惕。学生们反映,有些宿舍楼甚至规定桶装水不得进入。宿舍楼的管理员表示,复旦大学投毒案后,他们也提高了警觉性,担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这样的防范措施是否有些因噎废食呢?
学校管理需要千头万绪的细致工作,提防小心也是情理之中。这种小心是否过于敏感了呢?投毒案的症结并不在于毒品本身,而在于“人心”。就算在医学院或生化实验室严防死守,致命的毒品或器械依然不难获得。投毒的可能性并不仅仅存在于饮用水中,其他物品同样可能成为犯罪工具。去年武汉高校发生的男生水房投毒案就是一个例子。即使禁止饮用桶装水,就真的能杜绝投毒事件吗?这样的担忧让人不禁思考学校是否存在其他问题的心虚表现。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智商不高的笑话,但却真实发生在智商不低的高校里。有人可能会说,“禁用桶装水”是过于敏感的反应。仔细品味背后的恐惧和焦虑,恐怕是由于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导致的。从复旦校长杨玉良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知,高校培养的学生需要有对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如果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德性培养,那么越有知识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祸害。高校除了法制教育之外,还需要加强生命教育、教育和哲学教育等方面的课程。
桶装水在这场风波中只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禁止桶装水进入校园并不能真正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事实上,桶装水与投毒事件毫无关系。学校禁售桶装水的举措对于预防投毒事件并没有实际意义。希望广大高校能够真正反思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优秀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