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医疗改革扬帆起航:建立医联体与医保联动新机制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卫生计生委、人社局与财政局携手推出新的区域建设工作方案,旨在加强医疗体系建设。青岛市立医院、青岛市中心(肿瘤)医院等城区医院与胶州市人民医院、黄岛区人民医院等郊区医院的医联体成为首批试点,共同医疗医保联动的新机制。
过去的一年里,青岛市的多家大医院如齐鲁医院(青岛)、青大附院等牵头建立了医联体,意图将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下沉到基层,实现分级诊疗。李沧区卫生局的邵先赞主任介绍,该区有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纳入了市立医院医联体,向上转诊的渠道已经相当顺畅。目前从上级医院转至基层社区的病人仍然较少。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基本药物目录的限制,部分患者在大医院治疗后,回到社区发现无药可用。另一方面,大医院的某些住院项目可报销,而社区康复则受到医保报销规定的制约。
针对这些痛点,青岛的新方案提出了系列创新举措。在试点期间,将医联体内的医保费用统一支付,将紧密型医联体作为医保决算主体进行打包付费。这意味着医联体内部可以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自主协商确定医保基金的内部分配方式和办法。此举旨在发挥医保基金的整体控费作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绩效。
对于从上级医院转至下级医院的病人,如接受外科手术后或慢性病稳定后的住院病人、急诊留观或日间手术病人,转到下级医院继续康复护理的,不再设立起付线。对于医联体内逐级转诊的住院病人,在上级医院只需负担起付标准差额部分。若紧密型医联体内未办理基层首诊和转诊手续就直接住院的,医保基金将不予支付。
该市的这一新规定还将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医联体内部医疗设施、设备的配置与更新管理。这不仅能够规范体系内的资产与财务纵向管理,还能为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或学科建设提供助力。
随着这一新机制的逐步推进,青岛市的医疗改革正步入深水区,期待未来能为广大市民带来更为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