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信任,国产奶粉在自救中找寻新方向
羊城晚报的记者为我们带来了国内奶粉市场的动态。一直以来,国产奶粉似乎在洋奶粉的强势压力下生存艰难。近期的市场变化却展现出国产奶粉的自救与重生。
在去年的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排名中,伊利、贝因美等五个国产品牌成功跻身前十。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但它背后却隐藏着国产奶粉的困境。尽管这些品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一线城市,国产奶粉的市场份额仅占可怜的2%。它们大部分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为何国产奶粉在一线城市如此难以立足?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因为一线市场对洋奶粉的信赖根深蒂固。洋奶粉由于其较高的品质、信誉及品牌影响力,占据了近九成市场份额。与此国产奶粉在过去的一些质量问题上遭遇信任危机,使得消费者对其心生疑虑。
面对这一困境,国产奶粉品牌开始寻求自救之路。他们推出了高端系列产品,试图通过提高价格来提升品牌形象。这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洋奶粉的高毛利诱惑。洋奶粉的高售价、高销量以及较低的销售成本使得其毛利率极高。为了追赶这一趋势,国产奶粉品牌也开始追求高毛利,推出高端奶粉。但业内人士透露,这些高端奶粉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主要是通过给各环节预留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推动销售。
除此之外,部分国产奶粉品牌还选择了“纯贴牌”进口模式。他们在国外注册品牌,以洋奶粉的身份销售。这种模式使得他们在一线城市的占有率比其他国产品牌稍好,能占到5%左右。这也引发了公众对这些品牌的质疑。
在澳洲新西兰等地注册品牌、贴牌生产并销售回国内成为了另一种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许多中国企业的尝试和努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找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国产奶粉正在经历一场艰难的信任危机和自我救赎之路。他们需要在保证质量的重塑消费者的信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与洋奶粉一争高下。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我们期待国产奶粉能够走出困境,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