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揭秘:历史上日本从哪场战争开始藐视汉人

  • 女性健康
  • 2025-04-13 18:23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在公元1279年,南宋被蒙古帝国所灭,汉民族经历了一场亡国的悲剧。与此日本正处于镰仓幕府的八代北条时宗执政时期。面对忽必烈派出的使令,年轻的北条时宗坚决拒绝臣服,并在军事上与强大的蒙古军团展开了对抗。在这场生死决战中,日本借助两次台风的神助力,创下了罕见的逆转胜利。威风凛凛的蒙古帝国,败在了军事力量尚不及南宋的日本手下。

在击败元军之后,日本对战俘进行了独特的处理。不同于蒙古帝国将臣民分为四等,日本在对待战俘上也有所参照,但处理方式却大相径庭。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被处死,而南方的汉人却被赦免。许多历史爱好者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对华夏文明的崇拜,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抗元战役中,日本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极低,认为他们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鱼腩部队。在元军两次伐日战争中,汉军的表现也验证了日本人的看法。当海面突现台风,元军舰队部分逃离,汉军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同样选择逃离。近十万元军被困在日本九龙山海滩,因无法突破日军的防线、补给消耗殆尽而陷入绝境,最终大部分被杀。这也使得日本人更加鄙视汉军,认为他们毫无血性、不堪一击。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日本镰仓幕府对俘虏中的汉人发出了免死令。他们认为,虽然汉人在战争中表现不佳,但他们擅长生产,可以为日本做出贡献。这些战俘中的汉人得以幸存,成为了日本的“部民”。

历史的走向往往出人意料,“汉魂失血”反倒成全了汉军活命。华夏陆沉和日本抗元对东洋历史转向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这两种心态在日本等“独善其身”的东洋国家中同时存在。“不拜华夏”与“取而代之”两种心态相互交织。对于日本而言,宋亡后的事实上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人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对德国战犯的处理也体现了对于战胜者的心态和对待敌人的态度。在基辅广场的公开绞刑现场,苏联军官宣判了对德国战犯的绞刑。为了防止他们呼喊口号,苏联士兵甚至用布蒙住了他们的嘴。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战胜者的威严和对于敌人的严厉态度。

下一篇:没有了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