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医师的艰辛与挑战
调研揭示了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急救医师这一职业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强度、高风险以及职业发展上的困境。他们通常要面对12小时白班接夜班的繁重工作,一个班出车次数甚至达到惊人的12到15次。而工作中接触的都是危重病人,使得工作风险居高不下。
急救医师的职称晋升之路却异常艰难。他们没有合理的转岗机制,当年龄达到45岁之后,体力和精力都难以适应工作需要,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出路。他们的办公和休息场所条件恶劣,比如常年只能在路边买盒饭解决就餐问题。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现状,导致院前急救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也难以留住现有的人员。本地医学毕业生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一职业,而外地招来的人干不了多久就会辞职,流失率极高。市急救中心2010年新招的34人中,流失了33人,这一数字令人震惊。
人员配置不足导致急救值班车辆的配置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日常急救服务的基本需要。为了应对这一问题,120急救中心只能采取人员加班加点等内部挖潜的办法。
为什么市民对120的反应时间颇有微词?这主要是由于急救站点的数量不足造成的。虽然全市已建成急救分站111个,但由于没有在城市公建配套规划中严格落实,中心城区仅36个急救网点。受制于道路设置、交通拥堵等因素,城区急救平均反应时间约为12分钟,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8分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郊区急救反应时间更长。
这些站点的用房和车位离标准化建设规划要求相差甚远,停放车辆和工作人员休息、办公等场所条件较差。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急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增加收入并妥善分流。应建立随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而调整急救医师收入机制,增设岗位补贴,并在户口、公租房等方面提供各种便利。卫生主管部门应建立机制,让45岁以上的急救医师可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应尽快将120急救网点纳入城市公建必不可少的基础配套设施范围,并适当增加急救站点数量,优化资源布局,努力达到发达国家8分钟的急救反应水平。这一职业的伟大与艰辛应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