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吸烟犹如中毒,其戒除之难也堪比戒毒。尽管明知吸烟有害,依然有众多人对其爱不释手。尤其对于男性来说,吸烟所带来的快感和社交需求,常常使其忽略了对身体的潜在伤害。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吸烟者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卫生部副部长、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黄洁夫日前指出,我国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而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口更是高达7.4亿。每年,有120万人因相关疾病而失去生命。尤其令人关注的是,青少年吸烟率和尝试吸烟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中国控制吸烟协会近日在京召开了创建全国无烟示范学校试点项目启动会,选择了北京、郑州、开封三个城市的30所不同类型学校作为试点,建设无烟示范学校的经验。黄洁夫在启动会上强调,这是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履行《控制框架公约》、推进学校控烟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全国各地各类学校树立控烟的典范。
尽管我国已采取了多项措施,如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以及《无烟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校、托幼机构评估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无烟评估标准》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据中国控烟协会去年对800所高等院校的暗访评估显示,仅有16所高校无烟环境得分超过60分,仅占2%,有83.63%的高校得分在40分以下。黄洁夫要求各地教育、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创建无烟学校活动。
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在会上宣读了倡议书,呼吁全国学校共同努力,创建无烟学校,早日达到无烟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并不吸烟,但大学却是学生吸烟的高发地。为何大学未能有效禁止学生吸烟呢?这其中是否有商业利益的纠葛?难道担心学校内的超市因此破产,老师们因此失去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无论如何,保护青少年免受毒害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从源头上加强控烟宣传,提高公众对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在大学这样的高发地,更应该加大控烟力度。学校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执行控烟措施,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无烟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