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专栏:三亚新策略背后的疑云与拷问
近日,三亚市针对海鲜排档市场的新监管策略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策略的核心在于推广iPad点菜系统,商家使用一台iPad的成本,包括安装软件费等费用,总计达6000元。若菜品价格超过设定的标准,电脑将自动报警。这一新策略的推出背景是“宰客门”事件引发的公众担忧。
三亚市为了提升市场透明度与公正性,决定采用技术手段介入市场运营。尽管这一“iPad点菜”的新形式被寄予厚望,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疑问。关于这一新策略的合法性便受到质疑。即便高举“监管”的大旗,并非所有新策略都天然具备合法性。合法性的考量不仅基于实体法和程序法,更在于以最低成本实现必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三亚版“iPad点菜”策略的合法性存疑。该策略的推广似乎跳过了公示、听证、招标等法定流程,透明度不足。为了“强化监管”而强制推行iPad及其相关软件,其成本是否偏高、动静是否过大,也尚待进一步澄清。
值得一提的是,“因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此次事件的受益者之一,其获得合同的过程是否存在猫腻?其研发的“电子点菜系統”是否经过了公平、严格、充分的同业筛选?这些问题都令人产生联想。目前,一切尚不明朗,但涉事方的操作的确为滋生疑虑提供了土壤。
为了分摊商家的压力,有关部门表示将给予一定的补贴,但这也引发了财政支出是否合理、合规的疑问。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涉及“公共采购”、“转移支付”等领域,都存在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关于“iPad点菜”的争议和不安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民众对含混不清、突然袭来的操作方式感到不安并非无理取騒。
治理“宰客”之祸,技术路线固然可取,但不应以模糊不清的方式让商户瞬间接受高科技的介入。与市场各有分工和权限,维护市场良序是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保障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也是商家的底线。理想情况下,两者充分沟通、良性互动后形成的策略更易被接受。至于“iPad点菜”能否成为其中之一,尚需观察。无论如何,透明、公正和沟通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