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对“罐头化”防护的热爱可谓源远流长,这种热情从古老的史诗时代便已开始。早在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就描绘了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复杂装甲设计,这套由青铜板组成的盔甲,虽显原始,却展示了欧洲人对坚固防护的追求。
随着历史的推进,欧洲人的盔甲也在不断演变。在公元前5至4世纪,斯科林式盔甲的出现标志着欧洲盔甲的一次重要进步。这种由青铜制成的盔甲,配有护臂、径甲、胸甲等,其设计旨在防御长矛的刺击。由于价格昂贵和重量过重,它并未能普及。尽管如此,它的出现为后来的板甲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流转至古罗马时期,欧洲人的盔甲再次迎来变革。罗利塔板甲(环片甲)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铁甲的潜力。这种从地中海的大龙虾身上汲取灵感的盔甲,将金属板套在一起,用皮带和绳结固定,为士兵提供了强大的防护。其缺点也同样明显:容易弯曲、维修不易,且完全依赖肩膀支撑重量。随着罗马的衰落,这种盔甲在4世纪逐渐消失。
虽然锁甲在欧洲军队中的比重远高于龙虾甲,但欧洲人对“罐头化”的热情并未因此减退。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锁甲因其价格低廉、易于生产维护而备受青睐。“罐头化”的成本过高,于是欧洲人开始寻求局部“罐头化”的解决方案。其中,最重要的部位——头部的防护成为了关注的焦点。护鼻盔的出现,为欧洲士兵提供了廉价的防御选项。
进入12世纪,欧洲的弓发展迅猛,为了抵挡箭矢,全封闭式头盔——巨盔应运而生。这种巨大的金属头盔几乎免疫所有的攻击,成为那个时代骑士的典型形象。随后,混合甲的出现为欧洲盔甲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这种盔甲在身体的关节和重要部分使用金属板重点防护,剩余部分则为锁甲,为接下来的全身板甲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与演变,欧洲终于实现了防护“罐头化”的梦想。从迈锡尼大桶到现代板甲,欧洲人的盔甲发展见证了他们对坚固防护的不懈追求。如今,被板甲保护得如罐头一般的欧洲骑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