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则新闻畅想,若音乐巨头们联手研发一个标准化的编码解码器以实现音乐文件的保护,那么互联网上的音乐商店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面对此景,乔布斯的iTunes商店的拓展之路似乎将变得坎坷不平。索尼公司为我们呈现了另一种可能。
在2002年库比蒂诺会议的钟声之后,索尼决定退出上述合作计划。他们希望保持独有的音乐格式,以此获得版税收入。继而,索尼与环球音乐集团联手,催生出名为Pressplay的订阅服务。与此AOL时代华纳、贝塔斯曼以及百代唱片等巨头也在寻找新的合作方式,他们与里尔网络携手推出了MusicNet。
这两个平台如同楚汉争霸,各据半壁江山。它们提供的音乐服务仅限于在线播放,禁止下载。这就意味着一旦订阅期满,用户将无法继续访问已喜爱的曲目。除此之外,它们的服务条款繁琐冗长,用户界面也不够友好。这两款服务因其在用户友好度和功能实用性上的不足,被《计算机世界》杂志评为“历史上最差的25款科技产品”中的第九名。杂志尖锐地批评道:“这些产品的愚蠢功能表明,唱片公司尚未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
在此之后,两位业界人士对与索尼的合作经历表达了不满。他们共同抱怨在过去的两年中,尽管与索尼紧密合作,却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约维内甚至对莫里斯表示:“索尼似乎永远无法解决问题。”最终,他们决定终止与索尼的合作,转而投向苹果的阵营。约维内对此深感遗憾地表示:“索尼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失误。如果部门间不能协同合作,史蒂夫·乔布斯会毫不犹豫地解雇相关人员。索尼内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障碍,但却无人愿意出面解决。”
索尼公司无疑为苹果公司提供了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尽管他们的消费电子产品和音乐业务部门各自表现优异——电子部门制造出引领潮流的优质产品,音乐部门签约了众多当红艺人如鲍勃·迪伦等,但由于各部门过于关注自身利益和部门壁垒,导致整个公司在推出端到端的服务时无法形成合力。这无疑为那些寻求全面服务的公司提供了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