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高才重返母校,追溯往昔岁月:姚集中学讲课赠书纪实
在人生的某个深秋时节,裴高才回到了他的母校姚集中学。这次回归,不仅是为了分享学识,更是为了重温那段青春岁月。时光荏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恢复高考制度的年代,他站在湖北黄陂老区的三尺讲台上,满怀激情地填写着高考志愿。
那时的“民办教师”,并非现今民办学校的教师,而是在生产队中工作,靠“工分”和“背米袋”维持生活的。与公办教师相比,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为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默默付出。裴高才的祖父春祥公创立的祖屋,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变迁。他曾在那里接受教育,并深深地感受到民办教师们的不易与奉献。
回忆起小学的日子,裴高才想起了他的启蒙老师。他们不仅仅是教书的人,更是人生的导师。在姚家集李集小学,喻尊坤老师的颜体字板书、洪亮而流畅的讲课声音,为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一副近视眼镜,同学们亲切地称他“喻眼镜”。
时光流转到1975年的盛夏,高中毕业的裴高才回到了家乡务农。不久后,他追随喻老师的脚步,加入了民办教师的行列。那时的教学条件十分简陋,他们每周要上24节课,唯一的娱乐就是练习武术。裴高才回忆道,每天往返学校三四次是常态,而吊环上的引体向上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方式。
回首过去,裴高才深感那段时光虽然艰辛但十分充实。如今重返母校,他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更带了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怀念。这次讲课赠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勇往直前,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和经历,不仅是自己的记忆,更是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
这次重返母校的经历,让裴高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努力,为更多的年轻人指明方向、点亮前路。毕竟,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裴高才的故事和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更多的人为教育事业奋斗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