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地人类感情与思维的奥秘。自1972年起,达尼丁多学科健康与发展研究便成为对人类发展最全面、最深入的系列调查之一。这个研究的深入与广泛得到了见证,例如2005年美国禁止未成年人死缓的决定,正是基于该组织的研究结论。最近,达尼丁团队又发布了一份关于家暴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以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家暴现象,并将其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达尼丁团队就开始对人类本性的阴暗面进行深入。历经数十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家暴并非男性的专利,女性同样会对自己的配偶进行肢体虐待,其频繁程度几乎与男性相当,但女性造成的身体伤害通常较轻。在娱乐圈中,被家暴的六大女星便是明证。
达尼丁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三岁时家庭管束较多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冲动和反社会。相较仅在青春期出现反社会行为的人,儿童时期就表现出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的人成年后性格暴躁的几率更大。单胺氧化酶a的水平也与暴力倾向有关。当人体内这种酶的水平较低时,他们在成年后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倾向。
这份报告对家暴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家暴并不仅仅是家庭矛盾的冲突,很多暴力行为源于童年时期的精神问题。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一生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患有精神疾病,而那些童年时期遭受过创伤的人成年后更有可能具有暴力倾向。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单胺氧化酶a这个词语。一些孩子因为先天基因的原因,更容易产生低水平的单胺氧化酶a,他们成年后脾气暴躁的可能性远大于其他孩子。达尼丁团队经过数据整合后认为,很多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群是由于缺乏产生这种酶的基因,这属于一种先天性遗传缺陷,而家暴正是这种先天性精神缺陷的一种表现。
这份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家暴的深层次原因,对于预防和治疗家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也应该关注那些容易受到影响的人群,通过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成为更健康、更积极的人。更多信息请查阅相关研究报告和资料,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