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戴锦华所述,文革之后,合法的叙述途径无非两种:一是英勇抗争的英雄,二是备受磨难的民众。《三体》亦步亦趋,未能独辟蹊径。此时期的叙述不仅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时代缩影,更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叶文洁决定回应外星文明的心理动因。她在文革中的经历使她对人性的失望深重,因此以超乎寻常的背叛来寻求认同,以此反抗与复仇。
刘慈欣在《三体》中,将文革描述为一场灾难,并进一步扩展为工业文明带来的灾难。在他看来,工业文明的灾难更为隐蔽,只有精英知识分子如叶文洁和伊文思等人方能洞察其源于人性的本质。这些知识分子选择抛弃大众,寄希望于外星文明的毁灭或救赎。尽管刘慈欣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道德评判,但这似乎成了他们眼中解决文明危机的重要方式。有趣的是,在书的结尾,刘慈欣让一个粗俗的警官成为“拯救者”,而他所提出的“想象性解决方案”却是那些被忽视的力量——“杀不尽的虫子”。这种精英知识分子认同的摇摆不定彰显无遗,引人深思。
毕竟,《三体》是一部科幻小说。刘慈欣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描绘中国当代史——从文革到新时期。他有意无意地从现实滑脱开去,避开当代史的复杂问题,专注于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的对比。三体文明的危机与地球文明颇为相似——同样是毁灭性的,如三体人面临的恶劣环境与人类面对的工业危机。但三体精英的选择是抛弃这个世界,他们未能意识到危机的根源其实在于内部。这种书写方式虽然有趣且引人入胜,却显得过于简单和片面。毕竟当代史书写还有许多禁区,对于一部科幻小说而言,我们或许不能要求太多。《三体》仍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启发我们去思考人类文明的未来与挑战,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刘慈欣的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让我们反思历史与现实,思考未来的可能性。尽管《三体》的书写方式可能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但它依然激发了我们对于人类文明未来的思考与的热情。这种热情和思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