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年少的时候,大约十几岁的年纪,信息尚未如此发达,我们只能通过那些画质略显模糊的视频观赏话剧。当时的话剧光盘并不多见,而《恋爱的犀牛》却是传唱最广的佳作,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其中,有一首歌令我难以忘怀,那就是《氧气》。
每当这首歌的前奏响起,无论是通过录像还是单曲聆听,我的身体总会情不自禁地做出反应。令我困惑不解的是,这首歌的开头歌词对我笑吧笑吧,在发音时,“笑”字的读音竟然是“she”。即使我成长在周杰伦的音乐时代,也始终无法理解这个发音的转变。
多年后,当我得知这首歌原本被隐藏的名字是《做爱》时,一切疑惑终于得到了解答。歌曲中的对我射吧射吧,在我初次听到时,曾让我一时无法理解。当我知道这首歌的真正含义后,再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一切都变得合乎逻辑。
《氧气》这首歌出现在两部杰出的作品中,一是话剧《恋爱的犀牛》,另一部是电影《颐和园》,两部作品的主演都是郝蕾。在电影《颐和园》中,这首歌在学生们激情洋溢地乘车前往广场的场景中适时响起。从历史时间线来看,《氧气》这首歌最初是由张广天为《恋爱的犀牛》创作,后来被用在《颐和园》中。
歌曲副歌部分直白地描绘了女性在情感高潮时的感受,仿佛所有的光芒都向她涌来,所有的氧气都被她吸光,所有的物体都失去了重量,她仿佛已经走到了所有道路的尽头。而主歌部分所描述的情绪,正是《恋爱的犀牛》中明明的状态,她在自己的挚爱面前得不到回应,于是将所有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注在爱她的人身上。
郝蕾对气息的精妙把握,高音区的稳定以及她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让《氧气》这首歌仿佛只属于她一个人。至今,《恋爱的犀牛》在这一段落仍然使用郝蕾的这首歌。实际上,《恋爱的犀牛》、《颐和园》以及《氧气》这首歌,都描述了一件共同的事情——那就是年轻的、野蛮的、空洞的、鲜艳的青春荷尔蒙,在20岁时肆无忌惮地喷发。对于2003年25岁的郝蕾来说,《氧气》代表了她的独特魅力,至今仍然无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