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牙膏功效背后的药物风险与禁忌人群
近日,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起草的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牙膏功效评价》在卫生部官方网站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标准主要针对声称具有某种功效的牙膏产品,对其理化性能、卫生安全性指标进行了详细规定。在此背景下,专家呼吁生产企业应主动标明药物牙膏的使用风险与禁忌人群。
随着牙膏功效的多样化,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药物牙膏。这些牙膏在广告中宣称具有治疗功效,如虚火牙疼、强力舒缓疼痛、除菌消炎等。尽管企业一再强调,这些药物牙膏并非药品,但公众对于其功效的疑问并未因此减少。
药物牙膏的功效究竟从何而来?专家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其中添加的各种药物成分。这种给药方式能否真正发挥药理效应,却值得商榷。以中草药牙膏为例,从治疗的角度来看,通过刷牙的方式来吸收中药成分,其药效几乎无法发挥,这也与中医传统用药方式相悖。那么,中草药牙膏的原理究竟是什么?这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题。
除了药效问题,药物牙膏还存在其他风险。例如,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腔正常菌群失调,甚至产生抗药性。抗过敏药物牙膏的长期使用也可能产生未知副作用。这些风险往往被生产者忽视,并未在产品销售时向消费者明确说明。
在此背景下,专家呼吁生产企业应主动公开药物牙膏的药物成分及功效来源,同时有关部门不仅要评价其功效、监管广告宣传,还应主动警示公众关于药物牙膏的使用风险与禁忌人群。因为这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更是对公众健康负责的表现。
作为消费者,我们有必要了解药物牙膏的真实情况。在选择牙膏时,我们应更加谨慎,避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我们也期待生产企业和有关部门能够更加负责,为我们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口腔护理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