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报道,8月27日,在辽宁大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年会上,专家们热议我国防治碘缺乏工作的新阶段。这次会议聚焦了众多行业精英,他们共同了我国防治碘缺乏的新策略。
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当前内分泌研究结果显示,碘超足地区的甲状腺健康问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的患病率在碘超足地区显著高于碘充足地区。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当尿碘中位数超过200微克/升时,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在此背景下,卫生部最近公布的《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中将食用盐碘含量的上限从原先的60毫克/公斤下调至30毫克/公斤,这一调整正是基于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的深思熟虑。
在这次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单忠艳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强调,国家应当实行一种更为精细的补碘策略——“科学补碘,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不多不少”。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差别的区域性补碘政策。这不仅需要考虑到地区的自然碘资源状况,还需要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吃盐习惯。
专家们在讨论中还特别提到了实施新策略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重点。各地区在制定补碘政策时,必须细化到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这包括了解当地自然碘资源的状况以及居民的吃盐习惯,确保补碘政策能够真正符合当地的需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国民的碘营养状态监测。只有实现监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我们才能准确了解全国各地区的碘营养状况,从而及时调整补碘策略。
这次年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防治碘缺乏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我们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专家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补碘政策,保障全国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