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消息,8月的一个阳光午后,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持续关注,网络上及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关于碘盐的新话题。许多家庭都在关注碘摄入的问题,一方面担心碘盐过量可能导致的甲状腺疾病风险,另一方面又面临非碘盐购买困难的问题。于是,一种“家庭自制非碘盐”的土法应运而生。
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脱碘”妙招,比如让碘盐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再吃、做菜时早放盐并用油熬煎等,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降低碘含量。更有甚者,一些临床医生也给需要食用非碘盐的甲状腺疾病患者推荐这些方法。这些方法真的有效吗?
针对这些热议,杭州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专家徐卫民主任医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指出,随着现代加碘技术的改进,目前市场上的合格碘盐中的碘含量非常稳定。尽管上述的土法或许能略微减少碘含量,但绝对无法将碘盐完全转化为非碘盐。
专家进一步介绍,目前加碘盐中添加的主要是碘酸钾和碘化钾。在过去,碘化钾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分解。但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选用碘酸钾作为加碘盐的指定添加剂。经过实验检测,即使经过长时间的炖煮或曝晒,合格加碘盐中的碘损失非常少。
徐卫民强调,对于有特殊需求需要食用非碘盐的市民,不应该依赖这些土法脱碘,而是应该凭医院证明到特供店购买。他表示,为了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杭州市最近新增了20个非碘盐销售网点,目前非碘盐销售点已达到29个,覆盖了杭州的所有城区和市县。这样更方便市民购买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非碘盐。
这场关于碘盐的讨论背后,是公众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和对自己及家人健康的负责态度。在追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我们更应该科学理性地看待问题,而不是盲目跟风或依赖土法。毕竟,健康无价,我们需要的是真实有效的科学知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