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源自太阳系诞生初期原行星盘的分布。在那个初始的时代,物质集中在一个盘状的结构上,因此后续形成的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运转。太阳系行星的运行,展现出了三大特征: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其中,共面性表现为各行星的公转平面、赤道面和黄道面虽然并非完全重合,但夹角微小。这一特性,实际上是太阳系角动量的鲜明表现。
角动量的概念,可以想象为系统存在一个初始的旋转轴,整个系统的旋转都围绕这个轴进行。在太阳系演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角动量始终保持守恒。任何与转轴不共线的角动量,都会在星体间的碰撞过程中相互抵消。行星的公转平面和赤道面都几乎垂直于系统的总角动量方向,也就是转轴的方向。
金星和天王星这两个特例显示了自转方向的特殊性。金星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天王星自转轴与黄道面几乎平行。这种与众不同的自转方式,可能是由于这两颗行星曾经与大质量、高速的物体发生过碰撞,从而改变了它们的自转方向。
在浩瀚的宇宙中,川陀太空为我们揭示了太阳系行星运转的奥秘。这些星球在太阳系的舞台上,按照其独特的规则和节奏,演绎着宇宙的一角。而我们所了解的每一细节,都是对宇宙更深层次的和理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