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个古老而深沉的节日,源自何人之言,早已无从考证,但流传着万古的传闻,都与一位名叫屈原的忠臣有关。
谁言端午自起源,那是历史的谜团。但传闻中,楚地的汨罗江畔,曾上演过一出令人感慨的戏剧。那位忠诚的国家公仆,屈原,他的冤屈如同江水般滔滔不尽,令人扼腕叹息。楚江虽大,却似乎无法洗去他的直臣之冤。
五月五日,天气晴朗明丽,杨花在江畔飘扬,晓鹰在空中啼鸣。还未出郡斋的使君,已能听见江上的齐和声。随着使君的准时出现,江上红旗引路,两岸的罗衣散发出扑鼻的香气,银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鼓声三下,红旗开启,仿佛两条龙从水中跃出,棹影搅动江水,飞出的桨影如万剑齐发。鼓声劈浪前行,瞬间两龙已向标目标奔去,目光如瞬。坡上的观众惊呼雷击,竿头彩挂如同虹霓晕开。前船抢水得标,后船失势只能空挥桨。
少年时佳节倍显多情,但随着年纪增长,人们开始品味感慨。端午佳节,人们不效艾符趋习俗,但会祈愿蒲酒话升平。岁月流逝,鬓丝日日添白头,但榴锦年年照眼明。古今多少贤愚同瞬息消逝,但屈原之名却永垂不朽。
越人传承楚地的习俗,截竹竟萦丝。人们于水底深处寻找端午的踪影,日中时分则举杯祝贺。锦绣与新的段落相提并论,羔羊沉睡在古老的诗篇中。人们只是夸赞端午节的美好,却少有人提及屈原的祠堂。把酒伸奠之时,汨罗江仍远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