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这个看似平常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有时却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可以引起不同肝损伤的药物竟然多达200余种,它们涵盖了醋氨酚、肌松药、药等多种类别。药物性肝损伤在药物反应病例中所占比例高达10%~15%,仅次于皮肤粘膜损伤和药物热,其严重性不容忽视。
药物对肝脏的损伤可分为可预测性和非可预测性两种类型。可预测的损伤通常与剂量有关,可以成功地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复制,主要损害肝小叶的特定部位。这类药物被称为“直接肝毒性”药物。而对于非预测性损伤,它通常是弥漫性的,被认为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其免疫机制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这种损伤无法用动物模型进行复制,更为复杂多变。
在药物代谢的过程中,某些药物会产生有毒代谢物,从而导致肝脏病变,引发非预测性肝损伤。由于每个个体的药物代谢方式和速度存在差异,特别是P450活力和解毒机制的不同,使得肝脏中的毒性代谢物积累增多,部分个体更容易发生肝损伤。
药物还会引起多种肝硬化症状。例如,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通常由药物性慢性活性肝炎或亚急性肝坏死引发。肝硬化可能伴随脂肪变性,形态上表现为小结节或大结节。胆汁性肝硬化和由肝静脉或肝内小静脉阻塞引起的充血性肝硬化也与药物使用紧密相关。每一种药物,都可能对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享受药物治疗带来的益处的我们也要时刻关注肝脏的健康状况,警惕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