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是一种由患者作为感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的潜伏期为接触患者后的2-3周。患病者的耳垂下一侧或两侧会出现明显的肿胀,这种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边缘模糊,表面伴有发热和痛感。特别是在咀嚼时,局部疼痛感觉尤为明显。
腮腺肿胀的症状会在发病后的1-3天内逐渐加剧,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消退。大约经过两周的时间,肿胀便会完全消失。在疾病初期,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烧、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个疾病有时不仅仅局限于一对腮腺,还可能涉及到舌下腺等其他腺体。因为腮腺位于脸颊两侧的近耳垂位置,肿胀会以耳垂为中心扩散到周围,使得面部看起来像一个肿胀的胖子,因此腮腺炎也被称为“大嘴病”。更为严重时,肿胀的形态更倾向于猪,民间甚至称之为“猪头肥”。
为了缓解局部疼痛和消肿,可以采取一些治疗措施。例如,将青黛和中成药如意金散混合后用水调匀外敷。服用板蓝根冲剂也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患者在托儿所或上学前必须确保腮腺炎完全消退,以免传染给其他儿童。由于腮腺炎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很容易传播,一旦发现病例,必须加强晨检。与可疑儿童接触的儿童应接受为期21天的观察,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服用3-5天。
值得注意的是,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并没有预防作用。在预防腮腺炎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为主要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