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级预防:
大多数患者,特别是儿童,所患的哮喘多以变应性为主。胎儿的免疫反应倾向于Th2优势反应。在妊娠后期,一些因素如母源变应原、病毒感染等可能加剧这一反应。特别是当母亲为反应性体质时,这种失衡更为明显。预防哮喘的首要环节在于避免这些可能的诱发因素。有确凿证据表明,母亲吸烟会显著提高婴儿出生后患哮喘的风险。母乳喂养以及避免吸烟是预防哮喘的关键措施。对于母亲的饮食对胎儿的影响,仍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二级预防:
1. 避免变应原:对于体质特殊的患者,消除或尽可能避免接触导致哮喘的因素至关重要。如尘螨、花粉、动物皮毛、食物以及药物过敏等。职业因素导致的哮喘患者更应尽快脱离相关环境。尽管呼吸道病毒是否是哮喘的初始诱因仍存在争议,但它与哮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成人鼻病毒,因此也应作为预防的重点。
2. 防控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紧密相关。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中有高达17%发展为哮喘,远高于对照组的5%。约20%-25%的单纯变应性鼻炎患者表现出气道高反应性。积极控制鼻炎,如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哮喘发作的频率和症状。积极治疗变应性鼻炎对于预防哮喘和减少其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三级预防:
1.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对于症状不明显或不典型的患者,如单纯咳嗽、发作性胸闷或运动后气促等,应尽快进行诊断。研究指出,对于已确诊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进行气道抗感染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未来肺功能的损害。随着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标准化,它可能成为预防三级变应性哮喘患者的有效措施。
2. 哮喘患者的教育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确保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至关重要。患者应了解哮喘的本质、原因、发作信号、药物类型和使用方法。教育患者学习使用微峰流量计监测自身病情,以便及时调整治疗。中国在实施全球哮喘防治战略方面取得良好经验,尤其是通过建立“哮喘之家”、“哮喘俱乐部”等方式加强医患合作,显著降低了哮喘发作频率、急诊率、住院率和医疗费用,这一模式值得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