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日志: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陈雷的抗疫前线实录
日期:1月31日 20:00-24:00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我们,已身在武汉两天。前两天我们主要接受了紧张而有序的培训,大伙们忙于搬移物资、协调配置。尽管身体每天都在接受考验,但直到昨天晚上,我才第一次感受到那份既兴奋又带着压力的前线气息。
在短暂的四个小时夜班里,我们新收了四位患者,其中包括一名重症和三名轻度患者。新的环境、新的医院流程,对我们而言都还不够熟悉,很多地方都需要当地医生的引导与协助。通过团队的协作与努力,我们依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我接待了一位年迈的患者老伯,他的病情已经发展了十几天。虽然目前尚未归为重症,但他的氧耐量已大幅下降。即使是轻微的行动,他也会感到头晕、呼吸困难。他独自一人来到医院,从护士站到病房的过程中,我扶着他走了几次就得停下来休息。只有坐在床边吸氧,他才能稍微舒缓一些。
与此另一边的重症患者的氧合状况也在恶化。在管床医生应对不暇之际,我和杨主任迅速协助患者使用无创呼吸机。我们帮助护士调整面罩、连接监护设备等等,争分夺秒地救治患者。
面对这次疫情,我们每天必须在下午5点半之前上报新患者的统计信息。除了常规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我们还要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身份信息,包括详细的住址和门牌号码。
由于病区的电脑资源有限,我们需要在脱掉防护服后,前往缓冲区的医生办公室来完成医嘱和病历的书写。幸运的是,当地医院的刘玄林医生还在忙碌着。在他的协助下,我们迅速完成了新患者的接收工作。
当地医生的辛勤工作令人钦佩。尤其是刘玄林医生,从早8点到晚24点,他只吃了一顿饭,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尽管我们的工作时间只有四个小时,但从晚上7点出发到驻地已是凌晨2点。经过消毒和洗漱后,我直到凌晨3点多才能真正休息。尽管辛苦,但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深知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