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后期,于1917年7月首次由德军大规模使用,此后各国军队纷纷效仿。其造成的伤亡惨重,占毒剂总伤亡人数的88.7%,高达130万,因此被誉为“毒剂之王”。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两伊战争的使用历程,充分证明了芥子气是经过战争考验的最有效的化学战剂之一。
那么,芥子气中毒有哪些表现呢?
皮肤接触芥子气后,短时间内便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局部皮肤上会逐渐出现红斑,这些红斑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晰,按压时还会留下白色的痕迹。红斑逐渐发展,转变为青紫色,并伴随水疱的出现,疱内含有黄色脓液。颜面、会阴等处的皮肤损伤尤为明显,暴露部位的症状也较为突出。
芥子气对眼睛也有极大的危害。眼睛接触毒气后,可能出现炎症,引发结膜炎,若合并感染,可能形成脓性结膜炎。患者会出现流泪、畏光、发热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能导致结膜水肿、眼睑痉挛,甚至造成角膜溃疡。严重的情况下,角膜溃疡穿孔,玻璃体、水晶体流出,可能导致眼球萎缩,最终失明。
芥子气对呼吸道也有强烈的危害作用。它容易损害呼吸道粘膜,导致剧烈咳嗽,并伴随粘稠浓痰。在严重的情况下,呼吸道粘膜的坏死和脱落可能机械性地阻碍呼吸;若合并感染,还可能引起支气管肺炎,导致体温升高和身体不适。
那么,面对芥子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芥子气因其特定的颜色和气味较易被发现,一旦发现芥子气物质,应立即屏住呼吸并撤离现场,同时拨打1.10电话报警以便相关部门及时处理。处理芥子气时必须穿戴专业的防化服和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当芥子气浓度超过0.2%(V/V),即大于2000ppm时,超出过滤式防毒面具的防护范围,应使用空气呼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