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一种可能与其他心脏结构如心肌或心内膜的炎症同时出现,也可能单独存在的疾病。它有多种类型,如急性心包炎、慢性心包炎等,其中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尤为常见。
目录导航:
一、心包炎的病因
心包炎可能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通常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或由邻近组织的炎症蔓延而成。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肿瘤、自身免疫、内分泌代谢障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邻近器官疾病等。
二、心包炎的检查
1. 心电图: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演变典型地分为四期,通过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可以诊断心包炎。
2.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检查是否存在心包积液,有助于确诊急性心包炎,并估计心包积液的量,提示是否出现心脏压塞及其他心脏疾病。
3. 血液化验:感染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等迹象。
4. X线检查:可见心影增大等迹象,有助于心包积液的诊断。
5. 心脏CT或心脏MRI:可以敏感地探测到心包积液和测量心包的厚度,心脏MRI延迟显像是最敏感的诊断急性心包炎的方法。
三. 心包炎的表现
心包炎的症状多样,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盗汗、咳嗽、咽痛等症状。心包渗出大量积液可能导致急性心包填塞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发绀、面色苍白,甚至休克。还可能伴有腹水、肝大等症状。
急性心包炎的症状由原发疾病引起,如结核性心包炎可能出现午后潮热、盗汗等症状。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多数是结核性的,其次是化脓性的。急性心包炎后经过一定时间可能出现明显的心包缩窄征象。主要的表现有呼吸困难、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怒张、肝大、大量腹水和下肢水肿等。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包炎的信息,请继续阅读下文的详细内容。心包炎的发病机制与辅助检查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可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出血性或化脓性。其发病机制中心外膜下心肌的表层可能受累,细胞反应的量和性质取决于具体的病因。在急性期,心包壁层和脏层会有纤维蛋白、白细胞及少许内皮细胞渗出。此后,可能会发展为渗出性心包炎,液体量从100ml至2~3l不等。若液体在短时间内大量积聚,可能导致心脏受压,引发急性心脏压塞。
慢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可表现为浆液性、乳糜性或血性渗出及纤维化。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感染、损伤或心包积血,也可能与结缔组织疾病相关。纤维化可能呈斑点状或广泛,带有钙质沉着。这一过程可能导致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进而引发体循环静脉压和肝静脉压慢性增高,甚至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心包炎的辅助检查
1. X线检查:当积液量超过一定毫升数时,心影会向两侧增大,心隔角变为锐角。超过特定毫升数时,心影呈烧瓶状,并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2. 心电图:在干性心包炎的情况下,各导联(除avR外)的ST段会抬高,数日后回到等电位线上,T波平坦或倒置。当心包有渗液时,QRS波群呈低电压。
3. 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心包腔内有液化暗区,是一种准确、安全、简便的诊断方法。
4. 磁共振显像:能够清晰展示心包积液的容量和分布情况,并帮助分辨积液的性质。
5. 心包穿刺:在大量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时,此技术可用于治疗性穿刺抽液减压,或针对病因向心包腔内注入药物。
6. 纤维心包镜检查:对于需要手术引流的心包积液,可通过此检查在光导直视下观察心包病变特征,并在明视下咬切病变部位进行心包活检。
7.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和其他针对性的检查,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血培养等,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疾病百科中关于心包炎的内容
心包炎是一种因多种因素如细菌、病毒、自身免疫等引发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心包炎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盗汗、咳嗽、咽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心包压塞,引发休克等症状。此病的辅助检查包括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对于心包炎的预防,加强个人卫生和防止感染是关键。治疗方式包括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所有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