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是大脑皮质功能发生暂时紊乱,导致脑细胞异常放电。其症状表现为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的肌肉强直和阵挛性抽搐,伴随关节运动,这些运动通常呈全身对称性。可能伴有意识障碍。惊厥在新生儿中尤为常见,其病因多种多样,如围产期窒息、产伤性颅内出血、感染以及代谢异常等。更为关键的是,新生儿惊厥的病因治疗比抗痉治疗更为重要,因为长期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
关于新生儿惊厥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局灶阵挛型:某个肌肉群的阵发性节律性抽动,常见于单个肢体或一侧面部,可能扩散到其他部位。这类惊厥通常伴有大脑皮质的异常放电。
2. 多灶阵挛型:多个肌肉群同时或交替的阵发性抽动,可能涉及多个肢体或多个部位。这类表现常伴意识障碍。脑电图会显示多灶性的尖波或慢节律电波。
3. 强直型:表现为单个肢体或四肢的强直性伸展,可能伴随眼球偏移和呼吸暂停。这类惊厥很少与皮质异常放电相关。
4. 肌阵挛型:表现为肢体或某个孤立部位的短促屈曲性掣动。
5. 隐晦(微小)型:这是新生儿最常见的惊厥形式,表现为面、口、舌的异常动作和眼部、四肢的异常运动以及自主神经性发作。
婴儿健康观察指南:从迹象到应对
当婴儿出现某些特定症状时,家长们需要提高警觉。专家提醒,婴儿可能遭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消化问题或睡眠困扰。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些症状及其背后的原因。
症状一:婴儿疑似患上蛔虫病或消化不良。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及时带婴儿去医院检查,若是蛔虫病,可使用专为婴儿设计的驱虫药物来治疗;若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消化不良,则应合理安排婴儿的饮食。
症状二:婴儿熟睡后手指或脚趾出现抽动并伴随肿胀。父母需细心检查,看看是否因为头发、纤维丝缠绕,或是蚊虫叮咬所致。
症状三:婴儿睡眠不宁,频繁翻动身体。除了考虑睡眠环境是否舒适(如被子是否过厚、是否垫得舒服等),还需注意婴儿的饮食。过量进食也可能导致婴儿睡眠不安稳。建议家长让婴儿穿着舒适、避免过量喂食,确保婴儿拥有一个宁静的睡前环境。
症状四:婴儿在熟睡后突然大声啼哭。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婴儿夜间惊恐症。如果排除疾病因素,很可能是由于白天受到惊吓或劳累所致。家长应避免惊吓婴儿,尽量保持其愉快的情绪。
对于婴儿睡眠的观察也是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8至9个月的婴儿通常白天会睡2至3次,夜间睡10个小时,总计14至15个小时。过少或过长的睡眠时间都可能影响婴儿的身心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另一种情况——惊厥。其与高热惊厥和脑炎有着明显的区别。高热惊厥很快就能恢复神智;而脑炎如伴有神智异常,则不会很快恢复,并可能出现剧烈的疼痛、呕吐等症状。
惊厥在不同时期也有其独特的特点。在新生儿期,惊厥的常见原因包括产伤、缺氧缺血性脑病、低血糖等;而在婴幼儿期,热性惊厥、中毒性脑病等更为常见;到了学龄前期和学龄期,中毒性脑病、癫痫等相对多见。
需要明确的是,新生儿抖动和惊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生儿抖动通常发生在出生后1个月内,部位不固定,频率高、幅度小,通常宝宝的眼神不会有异常;而惊厥则表现为肢体抽动,眼神凝视,抽动频率低、幅度大,且不会因按压而停止。
作为家长,密切观察婴儿的一举一动是非常重要的。在遇到任何不确定的情况时,建议及时咨询医生,确保婴儿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