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长们,儿童的听力健康如同视力一样重要,需要我们倍加呵护。那么,如何保护孩子的听力,了解儿童听力筛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听力的世界,深入了解如何保护孩子的听力健康。
目录:
一、儿童听力需要父母保护
二、儿童听力筛查方法
三、儿童听力减退原因分析
四、哪些原因造成儿童听力障碍
五、儿童听力障碍治疗的四个误区
一、儿童听力需要父母保护
儿童的听力发育需要我们的细心呵护。为了保护孩子的听力,我们需要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孩子的听力发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平时密切观察他们的举动。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先天性耳聋的原因分为遗传、妊娠期间母亲受到病毒感染或使用影响胎儿听力的药物等。而后天因素如噪声、意外、污染、传染病、药物等也可能导致听力障碍。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听力,避免各种可能导致听力损伤的因素。
二、儿童听力筛查方法
为了保护孩子的听力健康,我们需要定期进行儿童听力筛查。对于正常分娩的新生儿,我们可以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作为一线初筛工具。所有新生儿在出院前都应接受听力的初筛。如果初筛未通过,应在出生42天内进行复筛。对于病情稳定的NICU新生儿及婴儿,应在出院前进行AABR筛查。对于未通过AABR测试的婴儿,应及时转诊到听力中心进行全面的听力学评估。对于在1个月内再次住院治疗的婴幼儿,如果有可能出现迟发性听力损失的情况,也应在出院前进行复筛。
关于儿童听力筛查,除了探寻已存在的听力损失,我们还要深挖潜在的迟发性听力损失风险。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和家族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儿童存在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对于这些儿童,我们需要定期跟踪和监测他们的听力状况。每位家长都应高度重视,确保孩子的听力健康。
当我们深入了解儿童听力减退的原因时,会发现情况相当严峻。在我国,有近200万的儿童患有听力障碍,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这提醒我们,听力保健必须从娃娃抓起。儿童听力减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掏耳、中耳炎、药物中毒、外伤、噪音和耳周病变等。
掏耳时,一些家长可能会使用不适当的工具或手法,一不小心就会戳破孩子的鼓膜,造成穿孔。这不仅会引起疼痛、出血,还会让细菌乘虚而入,引发感染。要知道,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部分,一旦受损,直接影响孩子的听力。
中耳炎是另一个常见的听力减退原因。在伤风感冒或吸吮乳汁时,由于耳咽管的特殊结构,很容易引发中耳腔的细菌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对听力的影响会逐渐加重。
药物中毒、外伤、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噪音和耳周病变等也会导致儿童听力障碍。例如,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能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家长应尽量避免给孩子使用这类药物。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必须重视儿童的听力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听力减退的关键。通过了解以上关于儿童听力障碍的原因,家长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为孩子进行听力筛查,确保孩子的听力健康。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们的听力世界,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儿童听力障碍治疗的四大误区解读
误区一:只做筛查,忽视持续监测与基因监测的重要性。
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在我国多地已经普及,家长们常常误以为只要通过了筛查,孩子的听力就没有问题。实际上,这种物理检查只能初步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听力异常风险,无法预测其是否携带耳聋基因。药物性耳聋基因携带者若使用特定药物,极易导致耳聋。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如药物中毒、噪声污染和意外事故等都可能对孩子造成潜在的听力障碍。
建议家长除了完成新生儿听力筛查外,还应考虑进行耳聋基因检测。通过采集足跟血送至检测单位,可了解孩子是否携带相关基因。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进行干预并定期监测。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展,一旦怀疑有异常,应尽早到医院进行专业检查,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误区二:误认为耳病只需耳科医生治疗。
有些家长对耳病的治疗流程存在误解,认为只要耳朵有问题就只需要找耳科医生。北京儿童医院的张杰主任指出,耳病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例如,一些听力障碍儿童可能伴随智力异常,这可能与脑部发育有关,需要神经科医生的参与。对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而言,除了耳科和听力学专家,还需要小儿神经科、科、影像及护理人员的联合参与,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疗效的准确评估。
误区三: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即意味着痊愈。
人工耳蜗植入是重度、极重度听力损失儿童重建听力的有效方法,家长们往往对其疗效抱有过高的期望。张杰主任提醒,人工耳蜗植入只是重建听力的手段之一,其疗效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患者自身条件、耳蜗性能、手术状况以及术后的康复训练等。成功的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的康复训练同样重要,并且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
最可怕的误区:认为佩戴助听设备是丢人的事。
张杰主任在门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他们拒绝为孩子佩戴助听设备,宁愿孩子以后成为聋哑人,也不愿意接受外界异样的眼光。从言语发育的角度看,人工耳蜗植入应尽早进行。佩戴助听设备就如同配眼镜一样,是为了更好地感知世界,提高生活质量,绝非丢人的事。我们也呼吁社会以对待近视的态度对待耳聋患者,他们并没有残疾,只是听力稍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