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女性健康 >

新生儿巨结肠的手术护理

  • 女性健康
  • 2024-12-28 12:51
  • 来源:www.dataiw.cn
  • 女性健康

新生儿的健康是每个父母的心头大事。当宝宝刚刚踏入这个世界时,他们满心期待孩子能健康成长。新生儿面临的挑战并不少,比如常见的先天性巨结肠问题。那么,当面对新生儿巨结肠的手术护理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

目录:

1. 婴儿便秘与先天性巨结肠

2. 新生儿巨结肠的手术护理

一、婴儿便秘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先天性疾病,也是导致孩子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50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可能患有此病。严重的患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内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无胎粪排出或仅有少量排出,伴随腹胀、呕吐等。多数患儿的肠梗阻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可能数日至数周才排便一次,之后便秘情况逐渐加重,腹部明显膨胀。

这种疾病的原因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直肠及乙状结肠的发育出现问题,导致肠壁内神经节缺失。这部分肠道没有蠕动功能,导致粪便和气体无法顺利通过和排出,逐渐积累在肠腔内,使肠腔胀大。

对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纠正,手术是一种根治方法。手术会切除没有肠壁神经节的部分肠管,将直肠末端与结肠吻合,保留肛门括约肌。随着小儿外科和技术的进步,新生儿时期就可以进行手术。症状不严重的患儿,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灌肠通便、口服中药等。

二、新生儿巨结肠的手术护理

新生儿巨结肠,也被称为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导致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这种症状称为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针对新生儿巨结肠的手术护理,我们分为术前和术后两部分。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新生儿巨结肠症状明显,家长往往焦虑、恐惧。医护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耐心细致地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2. 肠道准备:扩肛引便以缓解症状;清洁洗肠是重要护理措施和保守治疗方法;改善患儿营养状况;协助医师做好辅助检查等术前准备。

术后护理:

1.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术后患儿病情变化快,应密切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

2. 保暖:新生儿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术后需特别注意保暖。可将患儿置于温箱中,并调整箱温至适当温度。

3. 饮食护理:术后短时间内禁饮食,之后逐渐过渡到清流质饮食、母乳喂养等。注意观察患儿进食后有无恶心、呕吐及腹胀的情况。

术后护理需关注,肛周及引流皆重要

在肛根治术后,一根肛门支撑管的放置是常规操作。这根引流管需要被妥善固定,以防脱落,且要定期挤捏避免堵塞。局部清洁干燥是保持术后恢复的关键,三天后便可顺利拔除。

拔除肛门支撑管后,肛周皮肤的护理尤为关键。由于大便次数相对较多且稀薄,容易刺激肛周皮肤,导致红肿甚至糜烂。每次便后,应以温水洗净,使用小功率电吹风机吹干。局部涂抹聚维酮碘进行消毒,确保会阴部的清洁干燥。

警惕先天性巨结肠导致的排便不畅

先天性巨结肠,又称无神经节细胞症,是一种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的常见疾病。由于发病的肠管(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缺乏神经节细胞,处于痉挛狭窄状态,导致正常的蠕动和排便功能丧失。胎便和肠气在近端结肠蓄积,逐渐引发巨结肠改变。

这一病症的发病率约为二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男孩较为多见,且有家族性发病的倾向。除了遗传因素,其发病原因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的微环境改变有关。正常新生儿几乎都会在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便,并在2到3天内排尽。

先天性巨结肠的患儿由于肠管痉挛狭窄,胎便无法顺利排出。他们可能在24到48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排出,需要通过刺激方法如使用肥皂条或灌肠来处理。症状会在2到6天内显现,包括部分性或完全性低位肠梗阻、呕吐(可能频繁且含有胆汁或粪便样液体)、腹胀等。这些症状会在辅助通便后缓解,但随后会再次出现。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肠造瘘术和根治性手术。一旦确诊,通常建议进行巨结肠根治术以彻底解决问题。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轻症、诊断未明确及手术前准备等情况,包括刺激肛门直肠排便、洗肠等方法。肠造瘘术适用于并发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或全身营养状况较差的患儿。近年来,巨结肠根治手术年龄逐渐提前至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术后需要训练患儿的排便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扩肛,以提高远期疗效。除此之外,对于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肛门直肠畸形、尿道下裂、肾盂积水等也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开展的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鞘膜积液、隐睾等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治疗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天性巨结肠的精准鉴别

先天性巨结肠,这一病症的鉴别诊断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主要与特发性巨结肠症、获得性巨结肠、继发性巨结肠以及其他因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便秘症状相鉴别。对于新生儿、小婴儿以及短段型、超短段型巨结肠的乳幼儿和儿童期患者,钡灌肠检查是诊断的有力工具。

继发性巨结肠:也称为器质性巨结肠。这种巨结肠是在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性不全梗阻的基础上发生的,与长期的排便不畅或受阻密切相关。常见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外肿物压迫,以及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外伤后形成的肛门瘢痕狭窄等。通过肛门检查,医生可以确诊这一病症。

特发性巨结肠:此病症与不当的排便训练有关。其特点在于无新生儿期便秘史,而是在2至3岁时才发病或出现明显症状。慢性便秘常伴随肛门污便,便前常有腹痛。在肛诊时,除了感知到直肠扩张积便,括约肌的紧张状态也是一大特征。直肠肛管测压显示正常反射,这是诊断该病和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最可靠方法。

在医学的长河中,对先天性巨结肠的深入理解和精准鉴别,为治疗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同时也体现了医学对细节的追求和对患者健康的负责态度。

吃药打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