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生命的初音:新生儿听力筛查与保护
初为人父母,往往会为孩子的每一个微小反应紧张不已。尤其是在孩子刚刚学会聆听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的每一个反应都牵动着父母的心。那么,如何确保孩子的听力健康,如何解读他们的每一个声音反应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新生儿的听力世界。
大约在一岁左右,孩子开始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语,按照语言的命令做出动作。到了两周岁,他们已能明白更多的语言内容。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反应与年龄不符,那么我们就应该对孩子的听力产生警觉了。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经常抓挠耳朵或容易摔跤,这也可能是耳朵出现了问题,建议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一旦确认孩子的听力异常,及早干预和治疗变得尤为重要。专家张东红指出,对于可纠正的听觉障碍患儿,应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对于永久性听力损伤的孩子,最好在六个月内接受干预。通过康复语言训练,孩子在三岁时可以掌握的单词数量将取决于发现听力损伤的时机。
对于那些有听力障碍家族史的家庭,孕前诊断变得尤为重要。张东红强调,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以明确病因,指导生育,降低遗传性耳聋的风险。对于符合耳聋产前诊断适应症的孕妇,可以在妊娠期对胎儿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推测胎儿的听力状况,帮助选择健康的后代。
在进行小儿听力筛查时,家长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配合。在筛查前,家长应认真听取讲解,了解听力筛查的意义和方法。应尽量让孩子处于自然睡眠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测试结果。在筛查过程中,家长要保持安静,避免交谈和噪音干扰。注意保持孩子的正确姿势,避免遮盖测试耳。在筛查后,家长应认真听取医生的解释和建议。
广州市儿童医院耳鼻喉科的罗仁忠医生表示,婴幼儿听觉神经发育不完善,听力会表现出波动状态。但父母应注意,宝宝在1岁内接触的声音刺激对学会说话至关重要。如果有听力障碍,可能会因聋而致哑。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5天内应进行第一次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据了解,大约10%-15%的新生儿存在听力问题,其中大多数是耳朵结构异常和听力神经系统问题。未通过筛查的宝宝将在约6周时进行第二次听力筛查。
介绍儿童听力筛查之路:从初筛到确诊
新生儿听力的第一次探索,就像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当宝贝刚刚踏入这个世界,2至5天内就要接受人生中的第一次听力筛查。而大约每十个孩子中,就有一至两个宝贝因各种原因未能通过。罗仁忠医生解释说,第一次未通过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听力存在小问题,也可能是中耳腔内的羊水尚未完全吸收,导致听觉系统发育不完全。但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因为在六周后的第二次筛查中,大部分孩子都会顺利通过。而那些仍然没有通过的孩子,多数是因为早产或体重问题导致的听力异常。
第二次的考验更是牵动人心。当孩子们再次站在听力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带着他们去那些具备“听力检测”资质的大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中山一院、中山二院、中山三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以及广州市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都是我们寻求答案的地方。罗医生强调,这个时候的确诊至关重要,因为涉及到孩子的未来语言发展。他特别提到,神经性耳聋是最令人担忧的,因为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尽早干预,以确保孩子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聋而不哑。
让我们再深入了解下听力筛查的小贴士:新生儿出生后的2至5天内进行第一次筛查,约有10%-15%的宝宝会初步显示异常。然后在大约六周的时候进行第二次筛查,仍有5%的宝宝未能通过。接下来,宝宝在2至3个月的时候需要进行最后的评估,以确定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
保护儿童听力,刻不容缓。哈市妇幼保健院的王磊医生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一名男孩在幼儿园的听力筛查中发现一只耳朵听力受损,而医生在其耳道内竟然发现了一只死蟑螂。在这次针对3-6岁儿童的筛查中,竟然有140名孩子因耳垢问题出现听力障碍。手术产儿童的听力问题尤为突出,占到了初次筛查的81%。专家提醒市民,正常生产是对孩子最有益的生产方式。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在听力问题中也占到了较高的比例。这说明家长对听力保健的忽视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听力损害。专家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耳朵健康,避免剧烈声音刺激,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那么,当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时,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其实,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未通过初筛的宝宝并不意味着一定存在听力问题,而是需要家长们保持警惕,进一步进行复筛和诊断性检查。在大中城市,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已经广泛开展,为尽可能早发现听损伤患儿并尽早实施干预提供了有力支持。家长们不必过分焦虑,只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听力状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和诊治,就能为孩子的未来语言发展保驾护航。新生儿听力筛查:前沿科技护航的早期预警
在当代医学领域,针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健康保护措施。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大技术无疑是我们的得力助手。这两种方法被国际公认是客观、有效、快速、准确且无创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手段,为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选择使用耳声发射仪进行新生儿的听力筛查。耳声发射技术主要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特性包括客观、敏感、快速和无创,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规技术。此技术下又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两种常用方法。
由于耳声发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生儿听力初筛的未通过率可能高达10至20%。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们不必过于惊慌。未通过筛查的孩子可能只是因为他们的外耳道和中耳腔里滞留了羊水、胎脂或胎性残积物。这些物质会衰减传入的刺激声以及传出的反应信号,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从而产生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特别在剖宫产的新生儿以及产后不足三天就进行初筛的孩子中,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随着孩子的成长和身体的自然活动,如吃奶和哭闹等,这些滞留物可能会被排除。在满月或产后42天的复筛中,很多孩子会顺利通过。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由于他们的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可能尚未发育成熟,初筛未通过的情况也可能是暂时的。随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他们在产后42天的复查中通过率会显著提高。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未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时,不必过分担忧。应密切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避免孩子接触噪声,谨慎使用耳毒性药物,预防感冒和头部受伤。最重要的是,要按时带孩子到医院复查。绝大多数孩子最终会是听力正常的。即使存在听力障碍,通过早期治疗和干预,孩子们仍然有机会融入主流社会。这是一场与未来的赛跑,而我们有信心和先进的科技一起,为孩子们的听力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