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脱落,听起来似乎与我们日常的生活毫无交集。一旦你身处与之相关的工作环境或领域,了解并应对它就变得至关重要。那么,当遭遇视网膜脱落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视网膜脱落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其检查、护理以及与哪些疾病需要区分。
目录
视网膜脱落要做哪些检查?
视网膜脱落需与哪些疾病区分?
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脱落怎么办?
眼睛患上视网膜脱离如何护理?
一、视网膜脱落要做哪些检查?
检查视网膜脱落,需要借助一系列的专业工具。在充分散瞳后,通过间接检眼镜结合巩膜压陷或用裂隙灯和接触镜,我们可以观察到网膜周边的情况。眼底检查则能揭示脱离区的视网膜特征。轻微震颤的视网膜,表面有暗红色的血管爬行,隆起的视网膜宛如山岗起伏。如果黄斑区脱离,黄斑中心凹会呈现一红点,与附近灰白色脱离的视网膜形成鲜明对比。寻找可能存在或者被掩盖的视网膜裂孔是检查的关键,这些裂孔多位于赤道部附近,以颞上最为常见。
二、视网膜脱落需与哪些疾病区分?
视网膜脱落的诊断过程中,需要与其他一些眼底疾病进行区分。例如视网膜劈裂症,其劈裂位置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起。还有实体性视网膜脱离、泡状视网膜脱离、葡萄膜渗漏以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这些疾病与视网膜脱落有着相似的症状,但治疗和护理方法截然不同,因此正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三、视网膜脱落是怎么回事?
视网膜脱落的发病原因与视网膜本身的状况、玻璃体情况、眼球状况甚至遗传因素都有关系。其发病机制中,视网膜变性与裂孔形成是关键。格子样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常见于颞侧或颞上象限的赤道部与锯齿缘间,呈梭形和条状、边缘清晰的岛屿样病灶。囊样变性则好发于黄斑部及颞下侧锯齿缘附近,边缘清楚,圆形或类圆形,暗红色。这些变性和裂孔的形成可能导致视网膜脱落。
视网膜的脆弱与玻璃体的变迁
视网膜,作为眼球的重要结构,却常常因各种因素陷入困境。其中,前后壁的破裂,常常是由玻璃体牵引引发的。这种破裂,只有在前后壁真正破裂时,才会形成真性裂孔,进而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
囊样变性,这一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老年性改变、炎症、外伤、高度近视等。它们影响了视网膜的营养代谢,导致其神经成分分解,在内丛状层或内外核层中形成腔隙。这些腔隙里充满了含有粘多糖成分的液体。
霜样变性,则在赤道部和锯齿缘附近发生。视网膜表面被细小白色或略带黄色的发亮颗粒覆盖,这些颗粒厚薄不匀,像一片霜。它们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变性如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共存。
铺路石样变性,多见于40岁以上的近视眼患者,尤其是双眼。在眼底下方周边部,可以看到淡黄色圆形或类圆形的多发性萎缩病灶,它们排列得像铺路石一样。如果受到玻璃体的牵引,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的形成。
除了视网膜自身的变化,玻璃体变性也是视网膜脱离的关键。正常情况下,玻璃体是透明胶状结构,填充在眼球内后部4/5的空腔内,对视网膜有支撑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玻璃体可能发生变性改变,如脱离、液化、混浊、膜形成等。
玻璃体脱离是指玻璃体外界面与其紧密接触的组织之间出现空隙。多见于高度近视和老年患者。液化则是玻璃体由凝胶状态变为溶解状态的过程。而混浊和浓缩则是玻璃体支架结构被破坏的结果,它们可能伴随着玻璃体脱离和液化出现。这些变化都可能导致视网膜裂孔的形成。
玻璃体膜形成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种增殖膜可能在视网膜脱离前、中或陈旧性脱离的患者中出现。它们可能由多种细胞参与形成,如神经胶质细胞、游离色素上皮细胞等。这些增殖膜收缩后可能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襞或星形皱襞,甚至使后部视网膜皱缩成一个漏斗状。这一过程也是引起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索视网膜脱落的奥秘与应对之策
在眼科领域,视网膜脱落一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当视网膜与玻璃体发生病变,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影响时,视网膜脱落便可能发生。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病症,并探索其应对方法。
视网膜脱落,这一病症并非独立存在。它往往与视网膜的变性、玻璃体的变性以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密切相关。在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病例的视网膜裂孔形成,是基于各种变性的表现,受到玻璃病理性粘连牵引的影响。液化了的玻璃体,一方面减弱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贴附于色素上皮层的支撑力,另一方面,这些液化了的玻璃体还可能自裂孔灌注于神经上皮层下。
值得注意的是,视网膜裂孔的形成位置,似乎与眼肌的运动有关。斜肌的牵拉作用,尤其是上斜肌,可能在与眼球后部的连接处导致视网膜容易产生裂孔。眼外伤、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视网膜脱落有关。在较大的样本中,近视患者更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尤其是高度近视。
那么,当视网膜脱落发生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至今,手术治疗仍是孔源性视网膜脱落的主要手段。手术的目标是通过封闭裂孔、解除或缓解病变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来恢复视网膜的正常状态。随着玻璃体手术及激光光凝术的进步,原本难以治疗的视网膜脱落现在有了治愈的可能。
我们必须认识到,孔源性视网膜脱落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手术治疗只是对症治疗,而非病因治疗。为了防止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变性继续发展,再次发生视网膜脱落,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抗组织退行性变及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的药物。坚持长期服用一些中成药如杞菊地黄丸、驻景丸等也有一定的作用。
至于预后,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视网膜脱离的范围、裂孔的数量和面积、玻璃体膜的形成程度等。范围小、裂孔少、面积小、玻璃体膜形成程度轻的患者手术成功率较高。反之,如果术前或术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体与视网膜有广泛粘连未能解除、病理性近视视网膜与玻璃体都有严重退行性变性,以及高年龄患者等情况,手术成功率可能会降低。先天性脉络膜缺损的患者成功的机会也较少。
视网膜脱离:护理与理解的重要性
视网膜复位手术的成功与否,是以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为标准来评判的。即使视网膜成功复位,也不一定意味着视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比如那些病程超过半年的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由于感光细胞的不可逆损害,即使手术成功,视野的绝对性缺损和视功能的损失可能仍然无法恢复。尤其是当黄斑中心凹受到损害时,中心视力的恢复更是困难重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的情况极为罕见。在其原脱离区域或其边缘,有时会出现黄白色线条,这些线条位于神经上皮层之下,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被称为线状视网膜病变。这种线条可能是神经上皮层下纤维蛋白液体机化的结果。在这些自行复位的区域内,还能见到色素斑及脱色斑,整个区域的色泽与未脱离区域迥异。由于这些自行复位都是在视网膜脱离经过一段长时间后发生的,因此相应的视野缺损可能无法恢复。如果线条横跨黄斑,中心视力可能会遭受永久性损害。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ERG)可以帮助显示视网膜脱离范围及手术前后的视网膜功能变化。
对于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护理至关重要。手术前,患者应尽可能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转动眼球,以防视网膜脱离范围扩大。如果伴有黄斑未脱离,应尽早手术。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5到7天,保持头部少活动,有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紧贴复位。在视网膜已平复无浮起后,患者可以在床上活动,然后逐渐过渡到下床活动。开始下床时需要有他人扶持,避免发生体位性晕倒。根据手术方式和裂孔部位的不同,医生会要求患者采取特定的体位。出院后的半年内,患者应避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并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眼前黑影、复视、闪光感、视力下降或视物变形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除了身体护理,心理支持同样重要。视网膜脱离导致的视力突然下降可能会引发患者的一系列负面情绪,如忧郁、焦虑、悲观等。患者必须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他们需要理解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视力,更是为了防止视网膜全脱离导致的失明和其他并发症。患者必须抛开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手术。
视网膜脱离是眼科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指的是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的分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对于眼部疾病患者、眼部外伤者和先天遗传等高危人群来说,更要密切关注眼部健康,及时就医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中医药物治疗等。在选择医院时,患者应选择专业的眼科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