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60年代起,宫内节育器便开始广泛被应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大量的动物试验与临床观察揭示出了节育器的一些作用机制,但仍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放置节育器后,其能迅速产生避孕效果,且这种效果立竿见影。值得注意的是,节育器并不会干扰女性的月经周期,也不会影响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正常功能。
其主要的避孕机制似乎是通过局部作用实现的。作为外来异物,节育器能够影响子宫内的环境,干扰孕卵的植入和胚胎的存活。具体来说,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点:
(1)改变宫腔环境:接触节育器的子宫内膜会产生轻度慢性和非细菌性炎症反应,白细胞数量增加(比没有节育器的女性高出3-11倍),这不利于受精卵的植入。异物反应引发的异物巨细胞和巨噬细胞不仅能吞噬进入宫腔的精细胚胎和植入前的胚胎,还可能对胚胎产生毒害作用。
(2)前列腺素的作用:节育器刺激子宫内膜产生前列腺素,这种物质既能增强子宫收缩和输卵管蠕动,影响受精卵的发育和分裂,也能增强雌激素的作用,抑制妊娠期子宫内膜的蜕膜反应,不利于受精卵的植入。
(3)带钢节育器的特殊作用:它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的无菌性炎症,干扰子宫内膜的酶系统,如降低某些酶的活性,这些酶是受精卵植入所必需的。它还可能改变宫颈粘液的生化成分,影响精子的活性、能量获取和存活。这些局部变化共同增强了节育器的抗生育能力。
(4)孕酮节育器的作用:通过干扰子宫内膜的正常周期性变化,使子宫内膜处于较高的孕酮水平,导致腺体萎缩、间质蜕膜化,这些变化不利于受精卵的植入。它还可能影响精子的输送或能量获取。高剂量的181甲基炔诺酮节育器甚至能抑制排卵,改变宫颈粘液的性质,阻碍精子的渗透。
节育器的抗生育作用并不是由单一的机制决定的,目前仍有一些观点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无可争议的是,它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长期避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