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这位在中土生活了二十八个春秋的异域佳人,曾亲身陪伴乾隆皇帝南巡江南、巡视泰山。三年后,乾隆皇帝在宝月楼前缅怀这位逝去的美人,不禁感慨道:“卅载画图朝夕似,新正吟咏夕今同。”这引发民间无数美好的传说。
普宁寺,一座由乾隆御批建造的壮丽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它不仅是降旨御批、动用国库内帑并由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项目,更是维吾尔族和回族同胞共同礼拜的圣地。这座寺占地二十多亩,寺内苍松翠柏,建筑恢弘,风格独特。其非对称的布局、采用砖石结构的正方形绿琉璃瓦顶大殿坐西朝东,四周角亭拱卫,呈现出阿拉伯建筑风格的韵味。特别是其重檐攒顶环廊的设置,使整座建筑壮丽辉煌。
其中的券门之上有玲珑秀美的邦克楼,振翅欲飞。每当深夜登楼呼唤礼拜之时,悠扬的唤礼声俯掠中南海水面,远播数里,成为当时的“京城第一门楼”。这座寺与对面的宝月楼(今新华门)共同见证了香妃与家乡之间的深情厚意。据传,乾隆皇帝建造宝月楼,是为了让香妃登楼与隔街对面的父母谋面,以解思乡之苦。而香妃的父母亦藉登邦克楼与宝月楼中的香妃隔街相望,了却相思之情。
这座美妙的寺在袁世期遭受了厄运。当年,袁世凯将中南海作为总统府,原本不与外界相通的宝月楼被改建为总统府的大门。1915年,袁世凯欲迁此寺而遭拒绝后,竟下令强拆,将此寺正门、邦歌楼、大殿完全拆毁。如今,虽然新华门已成为中南海的正门,但那段历史与香妃的故事仍被民间传颂不衰。
民间盛传的香妃即是容妃。在乾隆的所有妃子中,只有容妃一人来自新疆,二人同为维吾尔族,且家乡籍贯、民族信仰皆相同。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的名字与香妃相同,更证明了这一点。这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让人们对香妃和容妃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和好奇。
香妃的故事与普宁寺的兴衰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北京城的一段独特历史与传说。每当人们走过新华门,或许会想起那位体生异香的异域佳人和那座曾经辉煌的寺,感叹历史的沧桑与传承的韵味。